在现场,经过一番紧张而有序的检测分析之后,岩石的详细记录终于呈现在众人眼前。
令人惊讶的是,那具巨人的身躯竟然主要由钙、镁碳酸盐、钙磷酸盐以及二氧化硅等物质构成。
相比之下,其周边环绕着的那些岩石,则只是普普通通、毫无特色的寻常石头罢了。
就在这时,我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总觉得这巨人身体的成分有些奇怪。
于是,我忍不住向身旁忙碌的技术员询问道:“同志,这个成分里怎么会含有如此之多的钙呢?这似乎不太符合常理啊!”
听到我的问题,那位技术员停下手中的工作,抬起头来看着我,然后一脸认真地回答道:“周探员,其实您有所不知,根据我们目前的检测结果来看,这种成分组合正是典型的化石特征。
也就是说,这位巨人很可能并非现代生物,而是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某种神秘化石!”
他的这番话犹如一道惊雷在我耳边炸响,让我顿时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这件事情简直太离谱啦!说起化石,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要知道,化石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形成的哦。
它的形成需要满足一系列极为苛刻且特殊的条件呢。
首先,就拿生物的身体来说吧,这可是形成化石的关键要素之一。通常来讲,生物得拥有一定的硬体结构才行,像什么坚固的骨骼呀、锋利的牙齿啊、坚硬的外壳呐、挺拔的干茎哟、清晰的叶脉哇、微小的孢子以及轻盈的花粉等等。
不过呢,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极其罕见的例外情况,比如说某个水母留下的独特印痕。
接下来再谈谈迅速埋葬这个重要环节。当生物死亡之后,甚至有时候还没来得及咽气儿呢,因为某些特别的缘由,它们就得被火速掩埋起来。
如此一来,这些可怜的家伙才能够比较幸运地躲开那些可恶的分解者,同时也能尽量减少机械方面和化学层面带来的种种作用或者破坏。
正因为这样,它们才有更大的机会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今天,最终成为珍贵无比的化石。
漫长的岁月:石化作用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原地埋藏且地壳活动相对稳定,这种情况下的化石一般会比较丰富,化石形体也比较完整,如着名的北美沥青坑化石群;
异地埋藏,生物死亡后经历了因多种原因从甲地到乙地的搬运,这类化石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阻碍分解的物质:要想让生物能够顺利地转化成为化石并长久保存下来,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它们需要被一种能够有效阻碍分解进程的物质快速地埋藏起来。
而究竟会是哪种具体的掩埋物质来执行这个重要任务呢?一般来说,这往往取决于该生物当时所处的生存环境。
以海生动物为例,它们死后的遗体通常有较大几率可以转变成珍贵的化石。原因就在于这些海洋生物一旦生命终结,其尸体会逐渐下沉至海底,并最终被一层柔软细腻的泥沙所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片曾经的软泥区域会经历漫长的地质演变历程,可能会逐步转化成为页岩或者石灰岩等岩石类型。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颗粒较为细小的沉积物对于保护生物遗体而言具有不可小觑的优势——由于质地细密,它们不太容易对生物的遗骸造成损害。比如在德国的侏罗纪时期形成的某些特定细粒沉积岩当中,人们惊喜地发现了诸如鸟类、昆虫以及水母之类相对比较脆弱的生物的化石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