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中医药调理脱疽水肿

[病案]蔡某,一名68岁的男性患者,自1974年起就出现双下肢麻木、感觉迟钝、活动不便等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趾端疼痛、紫绀、温度降低、目赤、视力模糊等现象。从1985年开始,蔡某的双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加剧,左足大脚趾、第三趾端出现溃烂,面部及双下肢出现浮肿,尿量减少。经过两年口服DB60片及中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近一个月来,蔡某面部及双下肢浮肿加剧,触之如泥,皮肤发绀延伸至小腿,剧痛彻夜难眠,趾端溃烂处呈黑色并散发出恶臭,脓水不断溢出。此外,他还出现腰酸、肢体沉重、口渴多饮、尿量减少、大便正常等表现。

经过体检,发现蔡某血压为22.6/13.3kPa(170/100毫米汞柱),眼睑浮肿,双侧眼球结膜充血,瞳孔大小不一,心脏向左扩大,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双下肢II度凹陷性浮肿,左足大脚趾、第三趾端分别出现1×1厘米大小的溃疡,左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舌质黯红,苔薄黄腻,脉细弦。

化验结果显示,蔡某尿糖为(++),尿沉淀蛋白为(+++),空腹血糖为11mmol/L,糖基血红蛋白为10.5克%,尿素氮为7.4mmol/L,肌酐为123.7μmol/L,血肌酊清除率为46.2毫升/L,酚红排泄试验:2小时总排泄量为47%,血胆固醇为5.5mmol/L,甘油三酯为1.3mmol/L。

根据中医诊断,蔡某患有脱疽水肿。而西医诊断则为他患有糖尿病并发动脉硬化闭塞、肾动脉硬化症、糖尿病性眼病等多种疾病。

[治则]益肾清利,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鹿衔草30克,金雀根30克,制茅术30克,毛冬青30克,车前子30克(包),徐长卿15克,赤苓15克,猪苓15克,丹皮1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另炙水蛭15克,炙地鳖虫15克,五灵脂15克,肉桂15克,研末吞服,每次2克,日3次。溃疡面用1:1000呋喃西林溶液冲洗,外敷九一丹,日换1次。按上法治疗一周后尿量增多,面部及下肢浮肿明显消退,疼痛减轻,皮肤转红润有温感,溃疡面脓水减少,入夜能寐,血压维持在18.6/12.0kPa(140/90毫米汞柱),尿沉淀蛋白(++),尿糖:早晚(+),中午(++~+++)。口服药粉按上法,外敷九一丹与生肌散交替使用,内服药继续服10剂后,浮肿退净,疼痛缓解,溃疡面结痂,下肢皮肤红润而温暖。复查空腹血糖降为6.8mnor/L,尿糖:早晚阴性,中午(+),尿沉淀蛋白(+~++),苔薄质淡红,稍口干。湿热已去,瘀血已化,前方去桂枝加天花粉30克。又服15天病愈。门诊随访八个月未复发。

[评析]本病是由于糖尿病并发成为脱疽,患者往往在治疗过程中难以痊愈。西医针对此类病症,通常采用截肢法进行治疗,然而,这种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脱疽的病机主要为脾肾两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是根本原因。

当脾虚时,身体无法正常运化食物,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同时,肾虚使得气化功能失调,进一步加重了病情。湿热瘀阻脉络,使阳气无法正常外达四肢末端,从而形成脱疽。此外,水湿滞留,溢出至肌肤,引发浮肿现象。

在治疗方面,采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方法,将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以期达到治愈的目的。内治方面,针对脾肾两虚的病机,选用健脾益肾、养阴清热、祛湿化瘀等药物,以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外治方面,则采用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疗法,促进气血循环,消除瘀滞,帮助患者康复。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注意饮食调养,以清淡为主,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并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患者有望在较短时间内逐步恢复健康,避免病情恶化。

此外,在治疗脱疽的过程中,患者还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控制血糖水平,防止糖尿病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有利于脱疽的康复。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社会应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康复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医疗资源和心理支持。

总之,脱疽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并注重饮食调养、作息规律、血糖控制以及锻炼等方面的综合管理,以期在较短时间内逐步恢复健康,避免病情恶化。

脱疽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