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淤血性肝硬化
淤血性肝硬化(congestive cirrhosis)又称心源性肝硬化或中心性肝硬化。右心功能不全,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导致小叶中心区肝细胞萎缩变性和继而发生中心区纤维化,纤维化逐渐扩大,与汇管区结缔组织连接而形成假小叶。本型肝硬化特点是肝体积稍缩小,呈红褐色,表面呈细颗粒状。
(四)寄生虫性肝硬化
寄生虫性肝硬化(verminous cirrhosis)在动物肝硬化中也常见。可以是由寄生虫的幼虫移行时破坏肝脏(如猪虫病),或是虫卵沉着在肝内(如牛、羊血吸虫),或由于成虫寄生于胆管内(如牛、羊肝片吸虫),或由原虫寄生于肝细胞内(如兔球虫病)引起的,在肝内形成大量相应的寄生虫结节。寄生虫首先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进而引起胆管上皮和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而发生肝硬化。此型肝硬化的特点是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五)胆汁性肝硬化
胆汁性肝硬化(biliary cirrhosis)是由于胆道慢性阻塞、胆汁淤积而引起的肝硬化。例如胆道受到肿瘤的压迫或寄生虫和结石的阻塞,胆管慢性炎症使胆管壁增厚,均可使胆汁淤积。胆汁淤积区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小胆管增生,继而间质结缔组织弥漫性增生,形成肝硬化。由于胆汁淤积,肝脏体积增大,表面平滑或呈细颗粒状。肝组织常被胆汁染成明显的黄绿色。胆小管及假胆管增生。
二、病理变化
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肝硬化在形态表现上也略有差异,但其基本变化相似。概括其发生过程首先是肝细胞发生缓慢的进行性变性坏死,继之肝细胞再生和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增生的结缔组织将残余的和再生的肝细胞集团围成结节状,最后结缔组织纤维化,导致肝硬化。
1.眼观肝脏表面凸凹不平,呈颗粒状、结节状或岛屿状,质度变硬,色泽亦不一,肝实质被增生的结缔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区域,甚至成为大片的搬痕,呈灰白色,胆汁淤滞性肝硬化,切面带有黄褐色或黄绿色。某些寄生虫性肝硬化及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管增粗,管壁变厚,甚或有钙盐沉着。
2.镜检 突出的变化是结缔组织增生和肝小叶结构的破坏改建。首先自汇管区开始结缔组织增生,逐渐将小叶包围,并向小叶内伸入,将相邻小叶的一部分围起来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状实质小岛,称为假小叶(彩图15-12)。假小叶的特点为缺乏中央静脉,或者中央静脉位于假小叶一侧,有时可见2个以上的中央静脉。肝细胞大小不等,有的肝细胞体积大,着色深,核大而浓染或呈双核,是再生的肝细胞;有些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由于网状纤维支架破坏,致肝细胞排列零乱。结缔组织和假小叶内常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在寄生虫性肝硬化时常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甚至可见虫体。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肝硬化是一渐进性病理过程,从发生发展到出现临床症状需要很长时间,肝硬化早期,由于肝细胞的再生和代偿能力很强,所以可通过机能代偿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出现症状,而到晚期,由于肝实质受到严重破坏,大量结缔组织增生,病因消除后也不能恢复,超过了肝细胞的代偿能力,就可出现一系列症状,主要为门脉高压和肝功能不全。
(一)门脉高压症
门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是指由于门静脉压力增高所引起的症状。门脉高压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 任务又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