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啥是火器?

这些兵书都是偏向战略类的,如果能熟读这些兵书,你或许可以做个纸上谈兵的战略家,只要不是接触实战,还不会发现问题。

可是一轮到你带兵打仗,那可就傻眼了,行军途中该如何保持队形?晚上休息安营扎寨又该如何布置?这些战术性的、细节性的东西可没有那个朝廷愿意轻易透露,要是学会这些,有人照着书上写的造反怎么办?学会这些细节那可就真会打仗了。

王韶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顿时就意识到这是真正有用的兵书,尤其是对他这种打算去西北边疆建功立业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如今这些练兵、行军、安营扎寨的秘诀都掌握在西北将门等少数人手中,不立文字父子口口秘传,外人想要一窥究竟那可不容易。

他虽然是进士出身,也读过不少兵书,甚至想方设法弄到了一些诀窍,可也没机会进行系统性的学习,现在沈隆拿出这本书,可谓是雪中送炭。

“多谢道长。”王韶下意识瞅了下附近,没发现有外人才放下下来,准备翻看这本书,可一看到书名后面的作者,他又愣了,“敢问道长,这位戚继光又是那位名将?请恕韶孤陋寡闻,竟然从未听闻过。”

戚继光还要几百年才出生呢,你听说过到才怪了,沈隆笑道,“此事却不着急,子纯先读书吧,看看这本书管不管用。”他暂且不打算向王韶透露自己的来路,这件事儿只有王安石父子知道就好。

若是论实际战功,戚继光或许还不如徐达、常遇春等大明开国名将,但是在军事理论上的成就,戚继光绝对是宋后第一人,甚至把大宋算进去也没人能超过他,毕竟《武穆遗书》可是金庸的杜撰,历史上可没这玩意儿。

所以一决定给王韶发书,沈隆就想到了戚继光,而在《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之间,沈隆选择了后者,《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而《练兵纪实》则是他在蓟镇防御蒙古时的心得体会。

大宋最主要的敌人是西夏和契丹可不是什么海寇,比较这两本书的内容,还是《练兵纪实》更适合王韶一些。

“来,一边饮酒一边看!”沈隆从袖子里摸出一瓶古越龙山的黄酒,又摸出两个酒碗,给王韶倒了一杯,王韶现在已经木了,只当是沈隆有袖里乾坤的本事。

谢过之后,王韶端起酒碗喝了一口,来不及称赞好酒,就翻看目录看了起来,但见目录上写着练伍法第一、练胆气第二、练耳目第三、练手足第四、练营阵第五(场操)、练营阵第六(行营)、练营阵第七(野营)、练营阵第八(战约)、练将第九;后附杂集六卷六篇:储练通论(上下篇)、将官到任宝鉴、登坛口授、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

无一不是大宋将门的不传之秘,不,这些甚至比西北种家、姚家、折家数辈人历经血海战火,付出无数性命代价总结出来的经验更加完善;至于开封城中高家、潘家这些将门,他们家的诀窍有没有失传还真不好说。

《练兵纪实》文字直白精确,读起来不费什么力气,沈隆选的还是绘图本,每一页都有精美的绘图,以对应文字内容,让人能更直观的领会戚继光的意思,王韶一下就看出了这本书的作者绝对是有真材实料的。

“千总、百总、队长、伍长,此类军制却是与大宋颇为不同啊。”王韶话说了一半儿没说完,他当然能看出这种军制更利于指挥,但是这种事儿可不是随便能说的,大宋对领兵大将的地方可是刻到了骨髓里,若是让人听到他议论军制,恐怕就没领兵的机会了。

既然这位沈道长和介甫学士家的衙内相熟,或许到可以暗示他一番,让介甫相公去主持军制改革一事,王安石有志于变法改革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王韶也知道些。

“弓手、枪手、鎲钯手、刀手……如此搭配足以让骑兵不敢接近。”看着戚继光给出来的阵型,再对照旁边的示意图,王韶很快就明白这些队形的好处和武器的样式,“无论是契丹还是西夏,遇到我大宋步卒组成战阵,都不敢正面迎战,可如今这队形却是比我大宋的军阵更加灵活,可大可小可攻可守……”

赞叹完毕,王韶又有新的疑惑,“敢问道长,这铳手又是派什么用场的?火铳又是何军械?有何用处?”火器的鼻祖突火枪要到南宋时才发明,王韶当然不知道火铳是干什么的。

“哦,这是一种和神臂弓颇有相似的军械,只是射程较近,只有一百步。”宋代一步差不多一点二米,神臂弓的射程远达两百四十步,“不过火铳的威力可是一点儿也不弱于神臂弓,还要比神臂弓省力许多,就算接连射击数十次也不觉得累。”

神臂弓也好,弓箭也罢,拉弦上弦都是很费力气的,一般的士兵射上一轮就没力气张弓了,火铳却不一样,这也是火枪取代弓箭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火铳练习简单,若想练成一名弓箭手,非得数年之功不可,火铳手几个月就能练成。”这又是一个优点。

“若是大宋有次神兵利器,何愁党项契丹不平啊!”王韶两眼发光看着沈隆,“不知道长可有此般神器?能否让韶见识一二?”

“这有何难?”沈隆起身叫过王雱,“后面有处无人的山沟,就去那里让两位见识一下火铳的威力,至于其他人就让他们守在外面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