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教材编制与文盲率

根据历史记载,秦汉魏晋时期由于世家大族的垄断,门阀之见等问题,加之生产力低下,书籍保存和印刷难度大,形成了以世家为代表的学阀集团,从上层垄断了书籍和知识,导致底层人基本没有接触知识和书籍的机会,文盲率相对较高,大概在90%以上,也就是全社会能识字500个以上的不会超过10%。

其次是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建立,越来越多底层人渴望通过读书识字改变阶级,从而全社会形成了读书识字的潮流。

加上纸张改良和雕版印刷等技术的进步,至唐中后期,全社会文盲率应该已经下降到70%左右了。

特别是到宋朝之后,由于造纸术进一步发展,纸张在底层已经基本普及,加上宋朝重文轻武国策的推动下,读书科举成为所有人的追求,社会文盲率几乎降低到整个封建时期的最低点,约在60%上下浮动。

及至元朝时期,由于四等人制度的实行,大量底层人混的比唐宋时期差的多,读书变成了非必须需求,生存才是最大的需求。

而加上蒙元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民间教育机构基本全部关闭,教育普及程度大大下降。

从而使元末时期的社会文盲率再度上升到90%以上。

不过等到明朝建立,至明中期,社会文盲率再次下降到60-70%,这也是明小说能兴起的缘故。

从社会文盲率的角度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其有极大关系,当社会文盲率低的时候,大量的发明创造和文化进步不断涌现,比如唐宋八大家,比如四大发明,比如初级的火药武器,又比如活字印刷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等等都是在社会文盲率较低的情况下渐渐出现的。

所以要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降低社会文盲率是最有效的办法,毕竟一人计短,多人计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