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26

长篇南河 司空城 1830 字 2个月前

善,是读懂《老子》的“明眼”。

本章出现十一个善,是最为集中的一章。前文说过,善,非擅(擅长,擅于)。如“善言”,非擅于言辞;同样,善行也非擅于做事。善,与恶相对,与今天理解之义不相违。从更高的层次理解更贴近本义,即:善,就是自然而然,无为就是善行。

善行无辙迹,是自然无痕,没有“人为”在里面;切不可以俗解,如后来把“玄”误解发展成无边无沿儿又无根儿的“学”了。

瑕谪,缺点、过错;数,计数,筹策皆计数器具;闭,关门,“关”是门闩,楗是竖插在门闩上使闩拨不开的木件;结,系扎,约是绳索。

门不安闩楗,就不是什么“擅于”的问题了,根本不是技的高超。老子在言道。无关楗就是不用关楗,类似于“太平世界”夜不闭户之境界;有盗贼防不胜防,无盗贼则无需关楗等手段。同理,装的物不用捆绑,不会丢失缺少。何以知其然?见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57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行,即善行。“天道无亲常与善(于)人”“……道法自然。”“为无为,则无不治。”大道之行若无,辩证之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守道,行道,行之善,不是擅长,不是能、技。

善,不差异化,所以说,无弃人,无弃物。

常,在老子首章和“道”并列出现,“常”是永恒,是道之属;由此变化词性,意义淡化,本没有变。

善,前后一致,是贯通的。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与不善人,辩证看相辅相成。不,相反相对的概念词,如有“道”,有“不道”(或“不”)。两句为两个判断句(者字句)。师,古代区划单位,此为喻义,是容纳、依归;资,存在的依托。善人与不善人,不是把人分类,而是辩证论,如同福祸之相互的所倚所伏。老子之道德论,直接体现在善与不善,老子是讲包容,转化,不同于孔子之“善”“不善”。孔子以“仁”为行为准则,有分明爱憎,“善”与“不善”截然对立,“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不善、不包容,

贵,重视,尊敬;爱,是包容之爱。“虽智大迷,”应断句:“虽智,大迷。”智,老子认为应弃。迷,迷惑、迷失。

善是针对“仁”而提出的。

两个“是谓”,是两个总结语。袭,重复、重合,“知常为明”,袭明即合于道,同于道。

要,通徼,探求;妙,精微;要妙,是要知道、行道。

善是知道行道的标准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