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覆汉 榴弹怕水 2394 字 3个月前

然后,其中一名颇为忠心之士倒是忍不住提醒了自家主君一句:“府君万万不要自误啊!于方伯处而言,其人虽然可恶,却是一州刺史,正该监管州中两千石,也正好能拿捏住府君,乃是一条过河之龙;而于卫将军而言,此人不但名位绝高于府君,更兼为幽州本地人望所在……于府君而言,他留在昌平,倒不是过河之龙,反而算是坐地猛虎,也万万动不得!”

“我如何不知道这个道理?正是这般才让人心累!”刘卫一声感慨,却又不禁心中一动。“龙虎并卧在我房中,真真让人为难……今日且回城吧!”

众人不敢怠慢,赶紧组织起太守仪仗,耀武扬威的往千年古都蓟县归去。

而等回到蓟县官寺,刘卫却是干脆下令,让人将公孙珣‘请求’在昌平‘官屯’一事的公文给收拾了一番,专门送给了与他在同一座城中共事的幽州刺史陶谦。

据说,是要‘请示’。

陶恭祖今年五十余岁,其人出生于丹阳郡,而这时候的丹阳可不是后来的江南阜美之地,乃是挨着山越,动辄要拎刀子砍人的野蛮之地……刘卫喊他陶蛮子,可不是胡乱起的外号。而陶谦本人也确实很有‘蛮风’,他少年放浪,一直到十四岁都还骑着竹竿领着乡中小孩一起玩打仗的游戏,成年后也不矜持。

结果呢,有一次本郡的同乡,一位退休的两千石甘姓太守出行时遇到了他,觉得他容貌出众,便喊上车来与他交谈,最后一番恳谈之下,甘太守居然直接将女儿许配给了这个浪荡子。据说当时的太守夫人非常愤怒,但甘太守却坚持自己没有看错人。

而陶谦也没有让他岳父失望,他结婚后很快就开始发奋读书,先是在州郡为官吏,兜兜转转了许久,人到中年后居然被举为茂才,并出任尚书郎,又先后转任县令两处,等到去年五十二岁的时候,他终于因为治绩出色,被征召为议郎,然后出任幽州刺史,成为方面大员。

而此时,他的岳父岳母早已经不在人世了,夫人甘氏也已经垂垂老矣。唯一不变的,就是这个蛮地出身的陶恭祖始终性格蛮横,宛如当初罢了。

回到眼前,陶谦此时正在堂中与下属们议事,忽然接到刘卫遣人送来的公文,只是看了两眼,便立即将文书转给了一众州中官吏门查看,并直接用带着徐杨口音的洛阳话凛然出言质询:

“诸位觉得刘太守这是何意啊?”

州中众人面面想觑。

然后,幽州名士、右北平出身的別驾魏攸,先是缓步上前将公文交还,然后顺势朝着陶谦正色一礼:“方伯请恕属下直言,这刘太守挑拨离间的姿态未免太过显眼了。”

“魏別驾说的对。”陶谦当即一笑。“能让老魏你这种实诚人如此直言,可见这刘卫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如小儿一般的把戏也拿出来丢人现眼。”

话说,放在往日,州中从事属吏们一定会哭丧着脸,然后尽力劝陶谦不要当众对着一位两千石如此不留情面,尤其人家广阳太守还就在同一座城内……然而今日,这些人眼见到自家刺史如此无礼,却纷纷居然长呼了一口气。其中不少幽州本地出身的州吏,甚至有当日随郭勋在范阳城头观公孙珣夜战,一度劫后余生、弹冠相庆的意味。

真的是弹冠相庆,因为陶谦真要是跟公孙珣怼上,他们这些本地出身的州中吏员除了扔掉管帽子外别无它法。

不然呢?让他们去怼公孙珣那肯定是不会怼的,死都不会怼的,可要是一边抗命一边留在州中,以陶谦陶刺史的作风,怕不是也能让他们先来个生活不能自理。

实际上,你当这些州中官吏们之前聚在大堂上在干吗?他们正是因为吕范的到来,知道了公孙珣要在昌平引流民落户,然后纷纷忙不迭的过来找陶谦做预防的。而早在刘卫的公文到来之前,这些人就已经把公孙珣和公孙氏都吹上天了!

“你们接着说。”陶谦将公文扔到几案旁,顺势在高脚太尉椅上挪了挪屁股,便继续嗤笑发问起来。“那公孙氏被你们说的神乎其神,我怎么有些不信啊?一个世族,如何又有德望又有根基,又有财富又有威信呢?我非是怀疑他家势力,自扬州至幽州,我也算见多识广。无论数代三公的真正钟鸣鼎食之家,还是势力跨州连郡的豪强,又或是家财钜亿的商贾,便是在地方上一言九鼎的豪杰也都数寻常,却还是第一次听人说到有如此怪异的家族,居然身据四方特质……”

魏攸看了看陶谦脸上的古怪笑意,也是无奈迎上:“方伯,其实你刚刚所说的话语,已经将公孙氏的底细给说了个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