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高效,又必须很连贯。人的游泳方式归根结底还是要模仿鱼类,谁能拥有流畅性的动作和好频率谁就能前进得更快。

15米线马上就要到了,现在是50蝶的第一个分水岭,出水线。

游泳比赛从1998年起,最后两个大项目蝶泳和自由泳也开始启用了15米法则,池底两侧15米处各有一条白色横线,就是为了提醒运动员出水线要到了,再不出水会被判犯规,直接取消成绩。在FINA并未统一15米法则之前,有运动员直接采用更长距离的潜泳夺得了金牌,破坏了比赛的公平性。

因为潜泳遇到的阻力会更小,游速更快,但同时一口气憋太久也相当危险,有运动员出过事。所以现在所有的正统比赛当中,潜泳完全成为了出发和转身辅助的阶段性泳姿。

郭文康捏着秒表,离他最近的泳道就是姚冬在用,快到出水线时水面被运动员的后背顶起,3人一同出水,宛如矫健的蝴蝶。

姚冬遥遥领先,甚至领先了禹锐一个头的距离。

出水了!姚冬感觉到了身体的上浮以及水面的交界线,上臂和上半身都在水面之上,但也只是稍稍高于水面,不可以过高。他的面部稳稳地压在水里,垂直朝下,但两条手臂开始接近入水时,身体在向前转动和重力的合力下开始下沉,同时上半身一起向下运动。

肘部关节要高一些,手臂尽量向前伸直,不能往下游,要往前飞,肩部内旋,每个关节都在无数次的训练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需要他再动脑子。而此时的腰部开始带动下半身进行波浪形的律动,将力量从腰带到大腿,一直传递到脚尖。肩部向下移动,臀部就要向上,随着臀部的升高,两条有力的大腿开始接近水面。

臀部出水,双手在水下呈钻石型抱水姿势,用力推水,一套非常标准的蝶泳姿势完成了。

漂亮。萧行坐在观众席上,时隔两年半,他又一次亲眼看到姚冬游泳了,而且现在的姚冬已经有了和禹锐竞争的实力。泳池里面顿时像炸开了油锅,水变成了一层盔甲牢牢地扒在姚冬绷紧的肌肉上,持续不散。

50蝶和100蝶、200蝶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不换气。

整张脸一直压在水里,速度也比不换气更快,因为换气时躯干的倾斜度会增加大概10度,所以游进的阻力也就增大了。蝶泳采用正面吸气,有人曾经实验过,将正面吸气改为自由泳那样的侧面吸气,希望减小躯干的倾斜角度,但是会引起身体绕纵轴的不合理转动。

这些科学上面的事,不止是萧行学过,每个顶尖运动员都学过,竞技就是一门科学,好的教练会把每个动作拆分开,讲清楚。不讲明白的话,运动员糊里糊涂地练,最后基本动作都不到位,更别说精进。

这时候除了比拼细节,也是考验氧气的输送能力,而姚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对氧气的需求量比一般人要少,也就是说,相同单位的送氧情况下,姚冬能获得更多的能量。

现在他的优势已经很明显,足足超过禹锐一个半头的身位,但是韩俊迈却已经追上来了,两个人追得难舍难分。

萧行的目光追随着他们的前进,摇了摇头,姚冬对韩俊迈还差一点,韩俊迈的后程发力太强了,确实很难对付。最后的结果果真如萧行所料,进入最后10米的赛程姚冬就失去了领先的位置,被韩俊迈赶超。

不止是韩俊迈赶超,禹锐的追赶也咬得很紧,追上了一个头位。

比赛的末端就是按壁,韩俊迈第一个抵达,随后是姚冬,然后是禹锐,而更明显的区别也在这时候浮现,韩俊迈似乎没有用尽全力,只是普通的深呼吸,禹锐好像也没有特别累,但是比赛获得了第二名的姚冬整个人挂在漂浮球上,像奄奄一息。

太难受了,姚冬憋气了50秒,出水后迅速进行深呼吸,虽然满足了身体对于氧气的渴望,但是也承受不住这样的充沛。他强忍头晕,气短,但不想让人看出他难受,只好伪装一切无碍,在米义的拽拉下,上了岸。

萧行刚准备起身,旁边忽然坐下了一个陶文昌。

“你怎么来了!”萧行问。

“我靠,你这么激动干嘛?我为什么不能来?”陶文昌是来看小冬的,看到大萧坐着,周围刚好又有空位就过来了,“你倒好,刚才那么聚精会神地看着小冬游泳,心里没点事说不过去吧?”

多巧,刚好被自己抓个显形,万万抵赖不开。陶文昌乘胜追击:“你要是真关心就过去看看,小冬他根本不能下水,你等着,他一会儿肯定晕。”

“我为什么要等着?”萧行抛出了一个致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