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印度人生活节奏为什么普遍较慢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2296 字 1个月前

如果你是一个有拖延症的人,那么你在印度可能会找到一丝安慰。在印度,不守时是社会常态,遵守时间有时反而会被视为另类。不少跟印度人打过交道的人都会体会到他们的拖延、磨蹭、懒散和不守时。相比发达国家,印度人的生活节奏缓慢得令人难以置信。所有事情都很慢,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一般。无论在餐馆用餐,还是在商店购物,印度人总是习惯于磨磨蹭蹭,从容不迫。这种磨磨蹭蹭的行事作风,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也让很多与印度合作的国家感到无奈和头疼。那这是怎么回事,印度人的整体节奏为什么会这么慢呢?又是什么导致印度人如此拖延呢?

一、?自古以来的时间观念

印度,这个国度仿佛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那便是无尽的散漫与极度的混乱。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窥见其端倪,人们似乎习惯了这种散漫的节奏,就连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历史,在他们眼中也变得如同可有可无之物,懒得多费一丝心思去铭记。

印度的历史,宛如一幅模糊不清的画卷,其中最大的特点便是严重缺乏明确的纪年史。尤其是在那漫长的中世纪以前的岁月里,历史的脉络仿佛被刻意隐藏在了迷雾之中,难以寻觅清晰的踪迹。即便历经岁月的洗礼,侥幸留存下来的那些原始资料,也像是毫无条理可言,更别提追溯其渊源所在。在这片土地上,时间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过去、现在和未来常常模糊地交织在一起,人们更多地关注当下的生活,而对于过去的探索则显得相对淡漠。这种对时间的漠视,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塑造了印度独特的文化氛围,也给后世研究其历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一方面,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两面临海,气候湿润且炎热,没有春夏秋冬的概念,只存在湿热或者干热。印度土地普遍比较肥沃,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物产极为丰富,一年四季都可以播种,也都可以收获,甚至躺着就能等到椰子、芒果成熟。在安逸的物质条件下,人们往往会失去进步的动力。所以,在印度没有所谓"农时"的概念,人们的时间观念自然也不强。拖延便成为了印度人自古以来忽视时间而养成的一种民族习惯。

另一方面,根据《毗湿奴往世书》,尘世的时间与梵天的寿命相比微不足道。而《梵转往世书》告诉我们:梵天的来去,不过发生在最高神毗显奴的眨眼之间。古代印度人的时间系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意味着对人间世界的蔑视和对深邃宇宙的向往。因此,在这样巨大尺度时间体系的设想之下,人的寿命乃至人类社会都渺小到失去意义。印度人通常把自己看得非常渺小,认为人的一生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所以普遍不怎么重视个人的时间概念。对印度人来说,时间虽然有意义,但是不足够有力量。

二、宗教信仰下的深远影响

印度是一个宗教极度盛行的国家,全民信教,宗教势力在民间盘根错节。宗教对印度人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人寄希望于来世,缺乏通过诚实和辛劳改变命运的动机?。

一方面,受以解脱为中心的宗教伦理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代印度哲人把梵称为宇宙的本体,宇宙间的一切现象,皆为本体之梵的显现。人可以通过精神上认识自我而体认梵,达到梵我合一,实现精神上的解脱。

印度人认为人生应当有“四大目的”,即利、欲、达摩和解脱。“利”是指获得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人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物质与经济,所以他们并不排斥创造和获取财富,但是以贪婪之心、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是罪恶之源。“欲”是指人的欲望或愿望,过分贪图享乐也是一种罪恶。“达摩”是指事物内在的规律或法则,包括人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社会义务等。人的这些道德原则和社会职责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解脱”是指一个人的灵魂从业报轮回的痛苦循环中彻底解放出来,达到“梵我合一”的最高境界,实现永恒的欢乐。受印度宗教思想的影响,在印度文化中,很早就产生了否定物质世界的哲学模式,认为物质生活是虚幻的,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无论财富、荣誉或是权力,皆为变化无常的过眼云烟,根本不值得留恋。

另一方面,是业报轮回观念的影响。

印度人相信前生和来世,认为此生所受苦难是前世种下的因果,承受苦难是为了来生的幸福,这种观念让印度人很轻视自己。人的命运几乎是被注定的,人在轮回中生,又在轮回中死,人的一辈子是做不了什么"大事"的,与其风风火火行事,还不如慢慢地享受生活。

印度大街上,你总是不难发现这一堆,那一伙懒洋洋的人群,或小贩或乞丐,或工人或店员,都是不紧不慢,有一搭没一搭地打理着自己的生活。再看看那些富豪人家门前百无聊赖的看门人,或蹲坐或蹓达,或打盹或发怔,一天内艰巨的任务就是为主人出门回家时开开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耗日子,人家也从不觉得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