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古印度天文学成就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1459 字 3个月前

公元1世纪以前,古印度人民就创立了阴阳历,在《鹧鸪氏梵书》中记载着一年分为春、热、雨、秋、寒、冬六季;还有一种分法是将一年分为冬、夏、雨三季。

《爱达罗氏梵书》记载一年为360天,分12个月,每个月30天,每隔5年加闰月,以调整岁差。但实际上,月亮运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实际不足30日,印度人称为消失一个日期。大约一年要消失五个日期,但习惯上仍称一年360日。

印度天文学在历法计算和宇宙理论上自具特色,但不重视对天体的实际观测,因而忽视天文仪器的使用和制造。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仅有平板日晷和圭表等简单仪器。直到十八世纪才由贾伊·辛格二世在德里等地建立了天文台,置有十几件巨型灰石或金属结构的天文仪器。

1738年建成的简塔曼塔天文台,是印度天文设备最全面、保存最完好的古天文台。共19部天文设施,每一台仪器都是一座独特的建筑,有日晷、经纬仪、子午线仪,可预测月蚀,利用日照和投影推算时间和宇宙星体的位置等,展现了莫卧儿时代末期印度人对宇宙的认知以及探究天文学的能力。

二、重要人物及成就

(一)阿利耶毗陀及“日心说”

公元5-6世纪,笈多王朝时期,随着希腊天文学的传入,印度天文学蓬勃发展,出现了古印度着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阿利耶毗陀,他开创了以数学为基础的天文学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写成着作《阿利耶毗陀论》。

据说,阿利耶毗陀生于公元476年。当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就被送到纳兰达大学学习天文学。他出版《阿利耶毗陀历算书》时只有23岁。他十分谦逊地说自己只是编纂了从祖先那里学到的知识。

在《阿利耶毗陀论》一书中,他阐明了日食与月食的形成原因,并准确预测了之后日食与月食发生的时间。他计算了日月五星以及黄白道的升交点和降交点的运动,讨论了日月五星的最迟点及其迟速运动,有推算日月食的方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利耶毗陀最令人惊叹的是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地球不仅自转,还围绕太阳公转。这一学说比公元1500年左右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早了近10个世纪,体现了古印度文明在天文学领域的超前发展。

(二)伐罗诃密希罗及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