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 你们过得很好啊!

买活 御井烹香 3939 字 3个月前

因为有孩子在,朋友的话说得很简略,成年人倒都是心领神会,虽然诧异,但不好细问缘由。如此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圈,码头这里除了吃的,卖的多是大宗货物,也没什么好买的。不过是买些定胜糕给孩子们,至于话本,那是不会买的,怕这种东西移了孩子们的性情。倒是沈君庸去书店里看了,买了几册教材回来,大家准备在海船上闲来无事先看一看。

这书店里的教材,便可谓是琳琅满目了,而且销路居然很好,若不是沈君庸仪表堂堂,店主还不愿意零卖呢,他都是给全国各地的书商批发了回去的。原来武林这里消息灵通,阉党上书请开特科的事情,已经流传过来了,虽然此事当即就被驳回了,但朝堂上既然提出了这个说法,那么全国各地的书商便闻风而动,要买化学、物理等教材,回去自己排版翻印了来卖了:这种事,不管现在实行不实行,既然朝堂上有大人这么主张,那么至少,有许多的家庭便不会反对家里的子孙研读,买来备用也好。

沈君庸本人是看过扫盲班课本的,那只有语文、数学两科,这里的物理、化学等等,都是中级班的教材,初级班还有几册,凡是书店里有的,他都买了一套,光这一项便花去了几两银子,不过沈老夫人和张华清都不说他,买书在沈家是很正当的花费,而且沈家的族产还是要比叶家厚几分,给沈宛君的嫁妆能支撑十几年呢,沈君庸继承的田产份量是不少的,张华清平日在家辛苦,是为了在不卖田的情况下给他筹措旅费,她难得能和丈夫一起花用这些旅费,一句规劝的话也不会说。

这里做买活军生意的人既然这样地多,发往云县的客船便更是不少了,几乎等个几天,便能凑齐一船人。甚至其中不乏有豪商名宦之流,也是以带家里女眷过去定做矫正鞋垫的名义,包船南下,这码头上衣香鬓影,颇有一些大人物的家眷往来。沈、叶两家人在其中压根就不显眼,也免去了他们的担心,而因为吴江沈氏、叶氏的鼎鼎大名,他们在武林这里的故友实在也是不少的。

有名气的人,做什么都很方便,一听说他们也要去云县为孩子们放脚,很快便有人送来帖子,表示自己的一艘海船还有不少客舱空着,诚意请两家人同乘,只这段时日内,若能送女儿们来由沈宛君、张华清两人教导一番诗词歌赋,便是再好也不过了。

沈君庸、叶仲韶,还有吴昌逢的二哥吴昌时,这三位男宾接了帖子,过去吃了一顿酒,彼此盘了盘交情——吴昌时前些年都住在嘉兴,也是在嘉兴应考,很轻易便盘出了彼此的关系:这位之江巨贾周氏的二弟,也曾中了举人,是吴昌时的同年,而他们祖上的进士又恰好是沈家父辈的同年。

这交情一下便很亲厚起来了,南方的进士家族就是这样,走到哪里人面都很广,尽管一行人为数众多,但周巨贾怕孩子们晕船,包下的本来也是一艘福船,船舱足够,如此再四相邀,众人也就恭敬不如从命,登上福船,舒舒服服地往云县而来。

一路上,周家下人侍奉得非常精心周到,两位小姐也时常前来沈宛君、张华清身前受教,虽然天资难免有几分不足,但对沈、张二人非常和顺,叶家几个女孩,个个蕙质兰心,对自家的身份相当清楚,对两位小姐也很客气,彼此尽力结交,不几日仿佛便已成莫逆。张华清私下问沈宛君,“不知如此殷勤,是何缘故呢?”

沈宛君对此,倒是心领神会,笑道,“只求名而已,也是一片爱女之心。”

此时江南才女,以沈氏风头最盛,最主要的一点,便是沈家常常出版文集,而且并不避讳女子笔墨,甚至有着意收集,单独出版之举。如此,沈家女自然名声在外,令众清流另眼相看,周家女如果得到沈宛君的青眼,被她美言几句,甚至是在诗句中提起,题目中出现,自然也能跟着留下一点美名。如此,在夫家不说受到极大的尊重,起码也没有什么坏处。至于说沈家因此得到的一点便利,也是彼此心照不宣,算是才女、才子应当得到的一点好处。

张华清本来对于自家笔墨,并没有怎么留心存下,此时方才知道了留下文集墨宝,扬名在外的好处,也是若有所思,点头叹道,“原来如此,父母爱女之心可叹。”

于是待周氏二女过来时,便谈些诗词歌赋,平时自己在船舱内,则一道研读买活军的教材,这周氏巨贾也是个

妙人,一面为女儿弘扬这诗词名声,一面也买了几十套教材放在船舱里,连他们家下人都能自学,几个儿女,更是延请了去过买活军治下的掌柜亲自教导着,为的就是早日能考过扫盲班,让他们去初级班也读一点书。

“如今这个扫盲班的教材、先生,在我们江南是很好找的。莫说我们这样的私船,便是一般的客船,也都有教材出租的,还有人收一点小钱,在客船上开班来讲——不管是去那里做什么,总是都要考过了扫盲班才好说话,对不对?也不是很难的东西,为了节省时间,便连渡船的这几天都不肯放过。”

理是这个理没有错的,不会认简体字,不会拼音,到了那里,也是寸步难行,几家人也不弱于人后,便都先后准备了起来。简化字大家都认得——几乎全是古籍、草书中有出处的,只是和通行的正体相比要简略一些而已,譬如发字,这本来便是‘出发’这个发字的变体,常见有这样简写的,买活军无非就是把‘头发’的发也统一了过来,使得一字对应的意思更多了一些而已。

这样一来,似乎有一些传统,一些文化底蕴,的确是丢失了,但也的确使得文字更便于传播和学习,连几个孩子,不过是几日的功夫,便可以很流畅地阅读《买活周报》,并且根据汉字倒推,学会了拼音。等船到云县的时候,众人自己做了周巨贾买来的练习卷,几乎个个都能考一百分了。

——便连这练习卷,对于众人来说也都是很新鲜的,尤其受到了叶仲韶的喜欢,这种练习卷里有七成以上是选择题,两成的问答题,考问的也是有确定答案的东西,完全主观的作文题,则只有一成而已。按照周巨贾的说法,买活军旗下所有的考试都是如此,“客观题是很多的,主观题很少,主观题太容易按批卷人的喜好走了,不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情况!”

这句话就一下说中了叶仲韶的心病了——他的学问,在江南一带是极有名的,若说文章,实在不输给任何一个进士,奈何科考一事,实在是太看运气,而江南又是文采荟萃之地,竞争非常激烈,接连几次应试,都因为不投合考官口味的缘故,桂榜无名,这实在让叶仲韶倍感挫折而又不好倾诉。但无奈千百年来,科考都是如此,完全没有评分标准,只看考官个人的喜好,一言天堂,一言地狱,此时见到这种考试方式,如何能够不耳目一新,大为激赏呢?

但凡是喜欢读书的人,便没有不爱考试的,买活军这里的考试,有一点极好,那便是不论男女老少,想考的都可以去考,因此沈宛君、张华清和叶家几个小女孩,便也生平第一次有了参加考试的机会,叶昭齐等人,谈到此事,无不是摩拳擦掌,誓要取个头名回来。而沈家张老夫人,叶家胡老夫人,自然也都是知书达礼,如今虽然都在五十岁往上了,但听说了买活军的民俗,也只得彼此叹着气,取来答卷,眯着眼试着做了起来。

这周巨贾做事十分仔细,虽然他本人也是第一次去买活军治下,但早聘了两个向导,为他们仔细讲解买活军那里的风俗,因此众人便知道了为何要去买活军那里的水手,连青楼楚馆都是不去的,原来去买活军治下的人,到了关口都要强制洗澡,这个规矩就连云县用水最紧张的时候都没有废弛,必须要洗澡,用特制的药水喷洒衣箱,这都是为了去除虱子、跳蚤。如果有虱子的话,还要剃头。

因为必须要洗澡,那么不可避免的,身体也会呈现在澡堂男女伙计眼前,如果有菜花、杨梅疮这样的恶疾,正在犯着,身上有痕迹,那是不能随意入关的,因为怕他传染了别人,必须要隔离到另外的地方去,或者是原路返回,又或者在脸上做明显的记号,这才能入关。有了这么一层讲究,凡是要去云县的船长,都不愿意要染疾的水手,于是沿海一带,居然港口风气为之一清,这也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不过眠花宿柳是否能完全禁止,这也还是不好说的。

如叶、沈、吴这样的人家,诗书传家,自有一套严格的规矩,且家资也不丰厚,这样的人家,如果知道子弟有敢去喝花酒的,是真的可以活活打断腿,从此逐出家门。至于纳妾,那是从未想过的,譬如沈君庸,至今膝下还没有养住的孩子,也决然没有纳妾的意思,只是收养了叶琼章,为的亦是娱乐妻子。因此他们并没有这样的危险,听了只一味咋舌感叹,周巨贾倒是有些震动,亦颇庆幸,笑道,“看来我平素认得的几个兄弟,不去云县那里,也不是没有缘故,今日若非是几个兄弟告诉我,我真要被唬过去了。”

对于剃发易服,几家人自然反感,不过还好他们坐周巨贾的船,十分清洁,并没有体虱的困扰,进澡堂洗澡这样的难处,倒是可以克服。如此十余日下来,每日都忙忙碌碌,且喜众人并不晕船,平安到了云县,云县码头处的船倒少了些,向导道,“我们来得很是时候,这些船多数都去鸡笼岛了,或者去长溪县,去辽东,留在本地卸货的不多,若是去年来,关口就在眼前,靠岸还要等十天都不稀奇。”

如此,众人便鱼贯入关,洗澡换衣,头发暂且先不改,出关后,便和周巨贾一家道谢,说定了寻到住处,再相联系——周巨贾一家人少,包了客栈的一个院子就够了,他家自有管事派了小厮守在关内,日日夜夜的等人,而沈家人口多,最好是要赁房住划算些,已经领受了海船的人情,此时便不好再赖着周家不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