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谢六姐的来历

买活 御井烹香 2186 字 3个月前

谢双瑶当然想要许县的煤了,她也不着急,许县和临县的联系很紧密,临县有这么多战略物资,都是许县所急缺的,只要耐心等候,许县的乡绅迟早会撞到手心里来,就好像张老丈,明显被水泥房和澡堂子诱惑,谢双瑶很理解他,这种生活对现代人来说算是很艰苦,但在古代却的确极具诱惑性,值得为了几年这样的日子做些冒险。

“许县现在是怎么个情况,我记得再往西去五十里似乎有个卫所。”

她叫张老丈在下首坐,张老丈也谦虚地搭着半边屁股,两人一起磕西瓜子,吃爆米花,随意用着劣茶,“卫所是有的,但也废弛很久了,现在里头最多二十个还能打仗的兵,现在的重兵都在州城,其实也不是很多,州里最多拉出来两三千人,一多半像乞丐多过像兵。”

这个消息不能让谢双瑶吃惊,她所在的大敏朝实实在在已经衰败了大约有一百年了,这个衰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流民极多,原本的过所、路引几乎已经形同虚设,这些流民有些是失地的农民,有些就是这种逃走的军户和匠户。

军户匠户为什么要逃走,自然是因为原本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当兵所得非常稀少,但军户世代继承,不做流民在本地又无法从事其余行业,很多时候军户的妻女需要卖笑维生——反倒是逃窜到别的治所,成为流民以后,身份得到某种程度的洗白,那么还能做点别的活,生活会比原来好过。

体制性问题一向是最大的问题,军户流失,上官多数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来,大家也不是什么魔鬼,就算是足额发饷军户也可能会饿死,总不能坐视这么多大活人饿死吧,二来,这使得上官吃空饷变得更加简单。如此一来上瞒下不瞒,卫所基本上就成为一种摆设,东南地区倭寇大乱、起义频仍,乃至于说云山县在买活军占据时甚至没有县令,县尉等也快速从贼,都是大衰败中环环相扣的一部分。

卫所没兵了——云山县附近的防卫属于真空地带——海盗前来抢掠——农民渔民没有活路,起来造反作乱——本地经济凋敝,县官都不敢来,人口也越来越少。这是一条逻辑非常完整的链条,也让买活军的崛起变得相对简单,云山县附近本有个卫所,但在长期的消耗下,也就只有三十多个专职士兵,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买活军拿下云山县之后他们迅速成为买活军最坚定的支持者。临县的兵头是马百户——实际上马百户还是有些能力的,至少也有点良心,对手下盘剥得并不过分,他只吃一半的人头,所以他麾下有大约五十个比乞丐略好一点的兵,能保证四天一操练,平时这些兵需要做杂活来保证养活自己。

许县的情况比临县还要差一点,这二十个能打仗的兵,战斗力和马百户旗下那些差不多,对买活军来说可以直接忽略不计,事实上马百户的兵也一直积极和买活军靠拢,被俘虏了两三次以后,接战中就想尽办法寻找一切机会投降,为买活军做活不但可以上课认字,而且能吃白米饭,吃到饱,在如今这世道乃是莫大的诱惑。

但许县和州城的距离是要比临县、云山县都更近一些的,大约是四百里山路,路不太好走,可也没有断,商队、驿站都还在,驿报驿传也还在运作,和临县、云山县这两个实际上已经被王朝放弃了统辖权的县城比,占据许县的风险会更高一些。而且也因为许县距离州城更近,县城中并不止驻军这一股武装力量,谢双瑶问,“还有什么是值得注意的人家么?”

张老丈的胆量和见识都比亲家强,他是打过腹稿来的,对什么问题都答得很快,“有——张地主,是本县最大的地主,他们家族也最是兴旺,张家坞里听说有几十把刀枪,煤矿也是他们家的。他们家这次买走了一半的铁犁,也要了盐,他们一直和州城做生意,有多少盐应该都可以包销。”

他又说了三四个人名,有专管贩私盐的,也有粮商,还有背后通着省城人家的商铺管事,省城的人家前几辈也是许县人,有人考了进士,现在在省城做官云云。

这些人家都豢养家丁,加上佃户凑在一起至少三四百个忠心的战士,也有刀枪,论战力要比那几个卫所的兵强很多,而且他们有能耐把事情往省城捅,所以张老丈的意见是,想要完全占据许县,对于买活军来说似乎是有风险的,但可以和许县做生意,比如,和许县买煤,比如和许县做水泥、盐、稻种之类的生意,还有布匹、铁器……许县什么都想要,甚至也想要修路,只要买活军肯卖,一切好说,很多许县的头面人家都想交谢六姐这个朋友。而张老丈自然也可以因为牵线搭桥获取一些好处。

谢六姐听得很仔细,她身边一个马脸姑娘一直在记东西,张老丈注意到了,便不自觉地说得更加仔细和可靠,因为这样他是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