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 石城异动 刀兵再起

李渊对于燕山地区的防御极为重视,此地与遥远的漠北有着天壤之别。如今的漠北正逐渐走向衰落,但辽东一带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态势,完全有能力支撑起一个强大的王朝。

至于高句丽这个国家,其内部的状况李渊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它同样也是个典型的封建王朝,对于土地的渴求程度丝毫不亚于其他势力。而大唐,则成为了它们向外扩张的唯一突破口。

“唉!只可惜这燕山之地难以供养过多的军队啊,否则我定要在此部署三万精锐之师。”李渊无奈地叹息一声。

此次将房俊派往此处,正是希望他能够提升幽州的人口数量,并提高当地的粮食产量。然而,事情远非想象中的那般简单。

要知道,幽州乃是卢氏家族的根基所在,即便此番出手的是身为卢氏外戚的房俊,想要实现目标恐怕也是困难重重。

就拿雍奴那件事来说吧,好歹卢氏还多少给了些薄面。可是涉及到粮草这类关键问题时,卢氏绝对不会轻易让步的。

毕竟,粮食关乎整个家族乃至整个地区的生存与发展,容不得丝毫马虎和妥协。

所付出的代价简直超乎想象,如此巨大的损失让卢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给房俊丝毫情面。因为这件事已然触碰到了卢氏家族的根本利益底线,他们绝对不会轻易让步。

实际上,牛进达心里跟明镜似的。要知道,目前大唐的军事防御重心一直都是放在西面方向。至于北面的突厥嘛,之前李靖率领大军狠狠地教训了他们一顿,把那些突厥人打得晕头转向,几乎变成了一群毫无还手之力的白痴。

虽说高句丽的实力还算不错,但对大唐造成的威胁如今已大不如前。想当年,隋炀帝倾尽全力进攻高句丽,尽管最终未能彻底消灭对方,但也着实把高句丽打得元气大伤、奄奄一息。所以在短期内,高句丽想要重新振作起来,恢复往日的雄风可谓难如登天。

当然啦,大唐这边同样也需要时间来疗愈战争带来的创伤,毕竟每一场大战过后都会留下累累伤痕。不过好在大唐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其恢复的速度自然也要比高句丽快得多。

“朕走了......”李渊缓缓说道。此次前来巡视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匠人们之间的交接工作顺利结束。

这正是他不辞辛劳亲自赶到此地的重要原因所在,既然所有事务均已妥善处理完毕,那么也就无需再为此过度忧心忡忡了。

“太上皇,您回宫之后,恳请您务必尽快帮微臣解决粮草方面的难题啊!”牛进达躬身施礼,言辞恳切地向李渊请求道。

牛进达此刻心情异常烦闷,在他到来之前,原本那六千多名骑兵的粮草事宜一直由房俊全权负责。

然而自从他接手后,不仅需要承担购买马匹所需的费用,更为棘手的是还得自己想办法去解决粮草供应的难题。

众所周知,骑兵和步兵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一名骑兵日常所消耗的物资,竟然高达步兵的五倍之多!

而眼前这片区域就驻扎着六千余骑兵,他们的整体消耗量几乎等同于四万名步兵。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缺口,牛进达内心着实充满忧虑。

另一边,李渊同样是满脸的无可奈何。毕竟幽州与中原地区相隔甚远,即便有便捷的运河作为运输通道,想要将足够的粮草及时送达前线仍然面临重重困境。

据估算,每往这边运送一石粮食,途中至少会损耗掉整整三石粮食啊!这种惊人的损耗比例让所有人都倍感压力山大。

尽管李渊口中说着“放心”二字试图宽慰众人,但实际上他的心里也仍旧隐隐有些不安。此时此刻,他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了房俊身上。

因为根据传闻所言,房俊所在的天津城粮草储备极为充裕。此前,房俊巧妙地设计算计了李佑,从而成功获取了海量的粮草资源。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那些粮草在短期内肯定是无法被全部消耗殆尽的。不过话说回来,李渊的这份担忧其实并非毫无缘由。

毕竟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任何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谁又能百分之百保证一切都会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呢?

房俊竟然养了数十万匹战马!这可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啊!尽管这些战马目前处于放养状态,但它们每天所消耗的资源仍然极其庞大。

要知道,优质的战马可不是仅仅依靠简单的放牧就能茁壮成长的,充足的粮草供应至关重要。而在众多马料当中,黄豆无疑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如果没有足够的黄豆作为饲料,那可真是会引发一连串棘手的问题。

此刻,牛进达望着眼前的景象,嘴巴微微张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不语。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即便自己开口提出意见或建议,恐怕也是徒劳无功。

毕竟,房俊连他的粮草都能够断掉,哪怕面对太上皇李渊,房俊也未必会卖这个面子。回想起初次与房俊相见时的情景,牛进达不禁暗自摇头,那次会面实在算不上愉快。对于房俊的脾气秉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观察,牛进达自认为也算有所了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另一边,李渊同样对房俊的脾气感到些许担忧。在他眼中,房俊全然不像那些温文尔雅的文人雅士,反倒更像个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的武将。

房俊做起事来从不喜欢拐弯抹角、拖拖拉拉,总是直截了当地付诸行动,而且根本不在乎是否会因此得罪他人。这种性格特点让李渊既欣赏又有些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