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士别两年当刮目相看

舍弟诸葛亮 浙东匹夫 1984 字 3个月前

诸葛瑾前世是理科金牌讲师,对于温度计的原理当然了然于胸。他知道简单易搞的温度计,无非是水银和酒精两种媒介。

但古代不好给空心玻璃管/水晶管抽真空,得靠灌注膨胀液时的蒸汽挤出管子里原本的空气,所以水银温度计也就被诸葛瑾放弃了,就用酒精——

当然,在汉朝要蒸馏出高度酒精也不容易。诸葛瑾过去一年多,还抽时间优化了蒸馏器,搞了点酒精出来,可惜成本始终太贵,不能拿来喝,甚至连医用也用不起,暂时只是作为科学研究实验所用。

所以最终只能是用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加上点着色剂,灌到能工巧匠钻孔打磨好的空心水晶管里,再封好底部造出温度计。

在灌装时,灌完液体部分后,还要再额外充入一部分酒精蒸汽,驱赶掉管子里原本的空气,这样封好后一冷凝,酒精重新液化,水晶管里就形成部分真空了。

因为酒精里水比较多,测温范围也就受到了限制。现代酒精温度计能测到零下近百度的低温,因为纯酒精的冰点非常低。诸葛瑾用简易蒸馏法蒸出的低度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则是零下二十度左右就会冻住损坏,平时也就测测常温。

至于高温部分,酒精在80摄氏度时就蒸发了,更高的温度也就没法测了。

这批温度计造出来后,大部分留在了华佗的实验室和研究所里,诸葛兄弟各自分了几支,刘关张等高层也各自拿了一些,不过并不是给人享乐的,只是拿来做些生活上的对照实验,只当是收集临床反馈了。

尤其是张飞这种嗜酒的,从此被严格要求“喝酒要煮酒到65度以上、80度以下再喝,避免中毒”。

……

“哈,自从让侍女严格按照子瑜和元化先生交代的法子,在水锅里漂上温度计再热酒热奶,感觉酒水酥酪都变得美味了不少,而且喝多了也不头疼。

子瑜的奇思妙想,真是堪称仙法,什么细微末节处都能益生养命,不得不服呐。就是奢靡了点,特地造这些水晶管,只为这点酒味的醇厚微妙。”

接风宴上,关羽和诸葛瑾酒过三巡,酒意微微上头,关羽就忍不住摸着护髯丝囊,得意夸赞。过去这一年,喝酒真是越喝越舒服,从来没上过头。关羽虽然不知道其中原理,但他很享受这样的日子。

诸葛瑾本来是想直接聊正事军务的,但他也理解,关羽一年半没见他,肯定有很多新奇的事情想感慨。反正眼下也不急,诸葛瑾就陪关羽再多唠唠。

于是他就用缠绕了麻布的长竹箸,夹起煮酒水浴锅里的温度计,轻轻放在旁边案头,正色对关羽卖弄:

“古人常言,喝冷酒手颤目眩,其实是有道理的,只是概括得太笼统了。寻常酿酒,发酵所产,不仅有‘醇酒’,也有不少其他的‘杂醇’,有的还有毒。

元化先生这两年沿着舍弟的‘酿酒曲蘖菌株培育’实验往下深挖钻研,辅以‘风湿寒’三法对比,才筛选出一些菌株,发酵时产生有益醇酒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产生有毒杂醇的比例越来越低。

有了这温度计后,元化先生又反复试验,试出这有益的醇酒,八十度便滚沸了。而有毒的杂醇,六十五度便滚沸。所以古人煮酒,是为了把毒醇先蒸掉,又留下有益的醇酒。

只是古人没有温度计,没法精确确保酒水又醇厚又无毒,往往不是煮过头,没了酒味儿,就是煮得不够,还有余毒。不像我们,能精确控温,就在六十五到八十之间,快速煮透。”

诸葛瑾说着,一边又若有所思地多喝了一杯,烫到六十多度的酒,稍稍放凉后入喉,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

有那么一瞬间,他脑中甚至冒出了一個念头:

要是将来把高度酒酿出来,然后以成品的方式流传出去,让曹操阵营的人都知道“天下有一种好酒,极为浓烈,而且可以不煮酒就直接喝,还不上头不眼花不手抖”,不知道能不能勾引曹魏高层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