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七雄争霸之合纵连横上

烘炉记 一棹碧涛 7161 字 2个月前

秦、楚、燕、齐、魏五国各派精兵一万人前来赵国参加葬礼。他们名义上是前来吊唁,实则是借机示威。赵国的都城邯郸,此刻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赵武灵王赵雍站在城楼上,望着城下那浩浩荡荡的五国军队,年轻的脸庞上满是坚毅。他深知,这是一场对赵国的考验,也是他登上王位后面临的第一个巨大挑战。在这乱世之中,赵国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同年四月,春风吹拂着大地,秦惠文君的称王仪式在咸阳城盛大举行。

旌旗飘扬,鼓乐喧天,魏、韩之君受邀入秦朝见。秦惠文君身着华丽王服,登上高台,接受众人朝拜。魏韩二君亦满脸堆笑,当场为秦王驾御作为称王标识的坐车,此举无疑是向天下宣告着秦与魏、韩之间的紧密联盟。

张仪站在秦王身侧,目光炯炯,心中满是谋略得逞的得意。他深知,此举不仅能让秦王的威望大增,更能巩固秦与魏、韩的连横,为秦国的崛起铺平道路。

然而,魏国君主魏罃却在心中打着另一番算盘。他深知秦国的日益强大对魏国是巨大的威胁,为了制约秦的发展,五月,他在巫沙与韩康秘密会见。

“韩王,如今秦国势大,我们需紧密联合,方能与之抗衡。”魏罃眉头紧锁,语气沉重。

韩康微微点头,“魏王所言极是,只是这联盟之路,怕是艰难。”

魏罃目光坚定,“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有所作为。”

于是,魏罃承认了韩康的王号,两人决定携手共抗强秦。

与此同时,魏惠王带领太子嗣、韩宣惠王带领太子仓前往赵国的“朝信宫”,以祝贺赵雍登基。

赵雍,这位年轻的赵国新君,刚刚即位,尚显稚嫩。因年少不能处理朝政,由博闻之师三人和左右司过三人辅佐。面对魏、韩两国君主的到来,赵雍在朝堂之上表现得谦逊而有礼。

“多谢魏王、韩王不远千里前来祝贺,赵国定当铭记在心。”赵雍说道。

可此时的赵国,在与齐、秦的交锋中屡次败北,损失惨重,国势衰微。

待赵雍能亲自上朝听政时,他首先向肃侯时期的重臣肥义请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肥义大人,如今赵国局势危急,朕该如何是好?”赵雍一脸诚恳。

肥义看着眼前这位年轻有为之君,心中欣慰,“大王,当务之急是整顿内政,增强国力,同时广纳贤才,寻求强国之策。”

赵雍深以为然,增加了肥义的俸禄,又对国内年老寿高之人每月致送礼物,以安抚民心。

然而,赵国的困境并未因此而迅速改变。赵将赵护在与魏国的交战中被击败,韩举被齐国在平邑击败,韩举被俘,平邑、新城也被攻占。

消息传来,赵国朝堂一片哗然。

“这可如何是好?难道赵国就要如此衰落下去?”大臣们忧心忡忡。

就在此时,当张仪入秦推行连横策略不久,公孙衍就离开秦国而入魏为将。

公孙衍深知魏的国力衰退,单靠魏国难以与强秦抗衡。于是,他图谋拉拢别国,联合出击取胜。他找到了齐国名将田朌,共商伐赵大计。

“田将军,如今赵国势弱,正是我们的机会。”公孙衍说道。

田朌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但赵国也不可小觑,需谨慎行事。”

最终,在公孙衍的游说下,齐、魏联军出兵伐赵。赵国边境,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

赵雍得知消息,怒不可遏,“这群贼子,竟敢趁火打劫!”

他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大王,此时赵国兵力不足,恐难以抵挡。”有大臣说道。

赵雍站起身来,“国难当头,我们唯有拼死一战,方能保我赵国江山!”

在赵雍的鼓舞下,赵国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抵抗。但齐、魏联军来势汹汹,赵国陷入了苦战。

华夏历2373年,魏国惠施提出以韩、魏联合齐、楚的策略,以谋得魏国的安稳与发展。为此,魏国不得不做出重大决策,将太子魏嗣送往齐国作为人质,公子高则入质于楚国。

魏嗣身处齐国,虽贵为魏国太子,却时刻心系故国。他在齐国的日子里,谨言慎行,观察着齐国的一举一动,思考着魏国的未来。而在魏国国内,魏惠王对太子的安危亦是忧心忡忡,日夜盼望着魏嗣能早日归来。

在这一年,魏嗣得以返回魏国。他的归来,给魏国带来了一丝希望,也让魏国的朝堂上下为之振奋。然而,此时的魏国,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忧患未除,依旧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与此同时,在燕国,发生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燕易王的母亲竟与苏秦私通,这一丑闻在宫廷中悄然传开。但令人意外的是,燕易王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降罪于苏秦,反而对他更加厚待。

苏秦深知,这般反常的厚待背后,隐藏着难以预测的危机。他害怕终有一日燕易王会改变心意,对自己痛下杀手。于是,他决定主动向燕易王进言:“大王,我留在燕国,不能使燕国变得重要。而我要是在齐国,可以设法增强燕国的力量。”燕易王沉默片刻,他深知苏秦的谋略与才能,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苏秦佯装得罪燕国,匆匆逃奔齐国。齐宣王听闻苏秦来投,大喜过望。他早已知晓苏秦的名声,将其委任为客卿。苏秦凭借着自己的巧舌如簧和过人智慧,很快便取得了齐宣王的信任。

苏秦不断鼓动齐宣王增高宫殿、扩大林园,美其名曰以此显示齐宣王的尊贵地位。然而,他的真实目的却是借此耗费齐国的财力,从而削弱齐国的实力,为燕国谋取利益。

在魏国,魏惠王为了应对复杂的局势,与齐国在平阿举行会盟。会盟之上,魏惠王与齐宣王表面上谈笑风生,共商大计,实则各怀鬼胎,都在为自己的国家谋求更多的利益。

而在另一边,秦国的张仪亲自率兵出函谷关,再度攻取了魏国的陕。他深知此地战略地位重要,“出其人与魏”,将这里作为进攻中原的重要基地。同时,张仪下令修筑上郡塞,以巩固上郡的防守,为秦国的东进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各国之间的博弈愈发激烈。苏秦在齐国暗中布局,张仪在秦国纵横捭阖,魏嗣在魏国苦苦思索强国之道,燕易王在燕国等待着时机。

齐国的宫殿日益奢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百姓们的负担逐渐加重,怨声载道。而苏秦却在齐宣王面前巧言令色,让齐宣王沉迷于这表面的繁荣之中。

魏国的魏惠王在会盟之后,深知齐国并非真心盟友,开始加强国内的改革,整顿军备,试图重振魏国的雄风。

秦国的张仪凭借着夺取的陕地和坚固的上郡塞,不断谋划着进一步的扩张。

华夏历2374年,秦国国力日盛,野心勃勃,欲挥师东进,入侵齐国。双方的大军在桑丘之地对峙,战争的阴云笼罩着这片土地。

齐威王坐在王宫中,面色凝重,近臣们在他身旁焦急地进言。“大王,那匡章不可信啊!此次出战,恐有背叛之险。”一位近臣言辞恳切。然而,齐威王却微微摇头,目光坚定地说道:“匡章乃是孝顺之人,对死去的父亲都不敢有丝毫忤逆,岂会背叛活着的寡人?寡人信他!”

小主,

战场上,匡章率领着齐国的将士们严阵以待。他深知,这一战不仅关乎齐国的荣辱,更是对自己忠诚的考验。秦军气势汹汹,喊杀声震天动地,但匡章毫无惧色,指挥若定。齐国的士兵们在他的激励下,奋勇杀敌,士气高昂。

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齐军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术,最终击败了秦军。桑丘之战,齐国大获全胜,捷报传来,齐威王大喜,对自己当初的信任感到无比欣慰,而匡章也因此战名震天下。

与此同时,楚国也在暗中谋划着自己的宏图大业。打着送魏公子高回魏国夺太子位的旗号,楚国大将昭阳率领大军攻入魏国。魏国的军队仓促应战,在襄陵之地,被楚军大破。楚国的军队如猛虎下山,锐不可当,魏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昭阳站在战场上,望着败逃的魏军,心中充满了复仇的快意。多年前的陉山之耻,今日终于得以雪洗。楚国一举夺取了魏国的八座城池,声威大震。

在这乱世之中,韩国、魏国加上赵国、燕国及中山国,在公孙衍的倡导下发起了“五国相王”活动,互相承认对方为王,欲组成合纵抗秦联盟,共同抵御强秦的威胁。

然而,在赵国,赵雍却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没有王的实质,怎敢占据王的名号!”他对着群臣说道,“寡人只令国人称我为‘君’。”赵雍深知,名号不过是虚的,真正的实力才是立足于世的根本。

这一年,秦、楚、齐三国在啮桑举行会盟。各方势力在会盟中暗自较量,权衡利弊。燕易王也在此时开始称王,试图在这乱世中谋求更多的利益和地位。

公孙衍为了实现合纵抗秦的目标,发起“五国相王”。但这一联盟内部矛盾重重,各国之间心怀鬼胎,难以真正团结一心。魏、韩、赵、燕、中山五国虽然表面上互相称王,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常常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猜忌。

楚国为了进一步控制魏国,欲废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为此,楚国派出柱国昭阳,以强大的武力给魏国施加压力。魏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

在这关键时刻,公孙衍挺身而出,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和谋略,说服了趁机攻魏的韩国退兵。暂时缓解了魏国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