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战国七雄之魏国图强

烘炉记 一棹碧涛 11454 字 2个月前

三晋联军得知秦国在背后偷袭,不得不放缓了对楚国的进攻步伐。魏武侯愤怒不已,但又不得不面对秦国带来的威胁。

与此同时,楚悼王又派使臣入齐国,希望齐国能够插手中原战事,协助楚国共谋三晋,减轻楚国正面的压力

华夏历2307年,天下局势风云变幻,战乱频仍。在这动荡的岁月里,魏武侯正面临着后院失火的困境。然而,他目光敏锐,当机立断地选择协助韩军,共同直扑秦军主力。

武城,这片土地瞬间成为了血腥的战场。旌旗蔽日,喊杀声震彻云霄。魏韩联军与秦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双方士兵舍生忘死,战况胶着,一时之间难分胜负。

与此同时,吴起在战略要地设置了陕县,他神色凝重,目光如炬,密切注视着秦军的一举一动。他深知,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整个战局的走向。

在三晋与楚国的争斗逐渐进入尾声之际,齐国的陈和率领大军攻打驻襄陵的魏军。魏军未曾料到这突如其来的袭击,襄陵城在齐国军队的猛攻下沦陷。

时间来到华夏历2308年,秦国看准时机,将目标瞄准了秦军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镇——阴晋。阴晋城外,秦军严阵以待,排兵布阵,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魏武侯深知此战关系重大,亲自奔赴前线犒劳将士。他骑着高头大马,在士兵们面前慷慨激昂地演说,鼓舞着士气。士兵们望着他们的君主,眼中燃起了熊熊的斗志,誓言为魏国的荣耀而战。

在魏军阵营中,吴起身披战甲,英姿飒爽。他望着眼前士气高昂的将士,心中充满了信心。此次战役,他率领着五万魏军,其中包括战车500乘、骑兵3000。这是一支精锐之师,他们经过严格的训练,早已准备好为国家的荣誉而浴血奋战。

当进攻的号角吹响,魏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秦军。吴起身先士卒,挥舞着手中的长剑,指挥若定。魏军士兵们作战勇猛,在吴起的带领下,个个以一当十。他们的喊杀声仿佛要撕裂天空,让秦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秦军虽然顽强抵抗,但在魏军的猛烈攻击下,逐渐显露出败势。战场上,鲜血染红了大地,尸横遍野。最终,魏军大败秦军于阴晋城外,取得了辉煌的决定性战果。这场战役,史称“阴晋之战”。

战后的阴晋,弥漫着胜利的喜悦和硝烟的味道。吴起率领着胜利之师,势如破竹地进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魏国的军旗在风中飘扬,彰显着他们的威武与荣耀。

然而,就在魏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魏国内部却发生了变故。华夏历2310年,魏武侯听信了公叔痤的谗言,对吴起产生了怀疑。这位为魏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感受到了来自君主的不信任。

吴起心灰意冷,无奈之下选择离开魏国,投奔楚国。这一年,对秦国来说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秦惠公离世,年仅两岁的公子昌继位,是为秦出公。由于秦出公年幼,其母亲小主夫人当政,秦国的国势进一步沦落,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华夏历2311年,魏武侯高坐于朝堂之上,自认为在这乱世之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脸上洋溢着骄傲与自负。

此时的齐国,田和野心勃勃,欲取代姜氏成为诸侯。他深知要达成目的,需借魏武侯之力向周安王讨封。魏武侯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对周天子施压。周天子在重压之下,不得不册封田和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田和自此成为田齐太公。

而在赵国,赵敬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毅然决定迁都邯郸。然而,这一变动却引发了内乱。赵武公之子赵朝作乱,他不服从赵敬侯的调令,负气之下竟投奔了魏国。魏武侯见此良机,妄图阴谋操纵赵国朝政,不仅接纳了赵朝,还助其攻打邯郸。但赵国众志成城,魏军未能攻克。从此,魏、赵两国关系破裂,往昔的兄弟情谊烟消云散。

同年,秦国也发生了剧变。秦公子师隰历经艰险回国,出公被弑,师隰登上秦君之位,是为秦献公。秦国的局势在动荡中迎来了新的转机。

华夏历2314年,赵敬侯决心涉足中原,将目标瞄准了魏国的附属国——卫国。卫慎公势单力薄,不能抵挡赵军的凶猛攻势,急忙向魏武侯求救。魏武侯亲率大军出征,在兔台与赵军展开激烈交锋。最终,魏军大败赵军。这是自晋阳之战后魏氏与赵氏的首次大规模火并,曾经坚不可摧的三晋联盟,出现了深深的裂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华夏历2315年,赵敬侯对魏武侯插手赵国对卫国的扩张之举极为不满。他深知退缩无法解决问题,于是下令修筑刚平城,准备再次对卫国出手。魏武侯得知消息后,怒不可遏,联合齐侯剡共同抵御赵军。

卫慎公见有魏国与齐国撑腰,胆子也大了起来。他不仅没有采取守势,反而主动出兵攻取赵国的刚平。卫军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中牟,夺取了赵国河东的大片土地。赵国与魏国、齐国、卫国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战争的阴云笼罩着这片大地。

华夏历2316年,烽火连天,战乱不休。赵国的土地上,卫军如恶狼般汹涌而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赵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赵敬侯怒发冲冠,毅然出兵抵御卫军的侵略。

然而,卫军的背后,是魏武侯的野心勃勃。他趁赵国全力对抗卫军之际,派大军大举攻打赵国。赵国瞬间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形势危急。

赵敬侯深知单凭赵国之力难以抗衡,遂遣使臣快马加鞭向楚国求救。楚悼王目光炯炯,深知此时是在中原谋取利益的绝佳时机,果断派军协助赵军。楚军如疾风骤雨般攻打魏国后方,魏国顿时首尾难顾,陷入了混乱。

赵敬侯抓住这难得的战机,乘机反攻。赵国的军队士气如虹,一举夺取了魏国棘蒲邑,不久又占领了黄城。战场上硝烟弥漫,鲜血染红了大地。

魏武侯望着眼前的战局,眉头紧锁。多线作战的困扰让他焦头烂额,而齐、楚等大国的日益崛起更让他感到压力重重。权衡利弊之后,他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向赵敬侯求和,希望着重温三晋同盟的旧梦。

赵敬侯亦明白,长期的战争只会让百姓受苦,国家疲惫。他期望着能以和平的方式与强大的魏国瓜分战利品,于是同意了求和,三晋再次联合。

华夏历2317年,风云又起。齐侯剡野心膨胀,挥军攻打燕国,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桑丘。燕简公心急如焚,向赵敬侯求救。赵敬侯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立刻将军机要务告知魏武侯与韩文侯。

三晋之君毫不犹豫,各自率领精锐军队,兵合一处奔赴燕国。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三晋联军同仇敌忾,大败齐军。齐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华夏历2319年,田齐不服三晋之威,再次出兵攻打燕国。燕简公望着城外如潮水般的敌军,心中充满恐惧,再次向赵国求救。赵敬侯义愤填膺,率军如雷霆之势攻打齐国。

魏武侯与韩文侯在赵敬侯的拉拢下,很快被卷入战争。三晋再次联合,其势如破竹。齐军在三晋联军的强大攻势下,惧意丛生,不断后撤。三晋联军乘胜追击,攻入田齐本土,直至灵丘,方才退兵。

在这乱世之中,中山国趁势复国,又为这动荡的局势增添了一份变数。

华夏历2320年,浍水河畔,魏国与中山桓公展开了一场激战。魏军在中山桓公的巧妙战术下大败,士气低落。

华夏历2322年,魏武侯不甘心屡次的失败,决定先发制人,与楚军大战于榆关。

华夏历2324年,天下局势风云变幻。魏武侯看准了齐侯剡被弑,陈侯午初立,田齐国势不稳的时机,联合燕国、鲁国、卫国,挥师大举讨伐田齐。

燕军气势汹汹,在林狐之地与齐军展开激战,最终燕军大胜,齐国军队溃败而逃。鲁军也不甘示弱,一路攻齐,兵锋直至阳关,所到之处,齐军望风披靡。而魏军更是勇猛无畏,一路伐齐至博陵,令齐国上下人心惶惶。

然而,到了华夏历2325年,风云突变。卫国的卫慎公薨逝,新君卫声公即位。国内正值权力交替,局势不稳,卫国不得不暂停响应魏武侯的军事行动。可这年,新即位的卫声公竟也瞅准时机,出兵攻取了田齐的薛陵。

就在中原诸侯纷争不休之际,北方的赵国,赵成侯正窥视着这一切。他敏锐地察觉到,魏国、鲁国倾巢而出攻齐,就连临近赵国的卫国也参与其中,国内防守空虚。如此良机,赵成侯岂会放过?他果断下令,赵军如疾风骤雨般闪击卫国,连下卫国 73 邑,卫国上下一片惊恐。

卫声公气愤不已,匆忙向魏武侯评理,指责赵国的不义之举。赵成侯的此番行动,无疑是向世人宣告,赵国要与以魏国为首的中原诸侯为敌。魏武侯闻此大怒,亲率大军攻打赵军。两军在蔺地相遇,一时间,杀声震天,旌旗蔽日。最终,赵军不敌,在魏军的猛攻下溃败而逃。

华夏历2327年,魏武侯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的离世让魏国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他的二子魏缓与魏罃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赵国与韩国趁机插手魏国的废立之事,妄图从中谋取利益。

在这混乱的局势中,公孙颀游走于各国之间。他先后游说赵成侯和韩懿侯,巧舌如簧地劝说他们攻打魏国,趁机除掉魏罃,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和权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华夏历2328年,赵、韩两国终于达成共识,组成联军气势汹汹地攻打魏国。魏国城邑葵在联军的猛攻下,很快沦陷。魏罃得知消息后,惊怒交加,迅速派兵迎击赵军。然而,在浊泽,魏军遭遇了惨败,魏罃也被赵韩联军重重围困,陷入了绝境。

赵成侯望着被困的魏罃,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他想要杀死魏君,扶持魏缓登上王位,然后割取魏国大片土地。而韩懿侯却有着不同的想法,他主张让魏国一分为二,使其再也无法成为赵国和韩国的威胁。两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最终不欢而散。

趁着赵韩联军内部出现分歧的时机,魏罃奇迹般地脱困。七月,魏缓见局势有变,出逃到邯郸,企图继续兴风作浪。魏罃整顿兵马,出兵伐赵。平阳战场上,魏赵两军再度交锋。这一次,魏军怀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奋勇杀敌。赵军在魏军的猛烈攻势下,渐渐支撑不住,最终溃败。魏罃不仅大获全胜,还成功杀死了魏缓,稳固了自己在魏国的王位。

华夏历2329年,风云变幻,战火纷飞。在这片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齐国的大军在田寿的率领下,气势汹汹地伐魏,一路长驱直入,将观城重重包围。观城之内,魏军人心惶惶,粮草渐尽。魏惠王眉头紧锁,在王宫大殿内来回踱步,权衡再三,最终无奈地选择献观求和,以暂保魏国的安宁。

同年,魏国朝堂之上又生波澜。魏大夫王错因政治斗争失利,被迫出奔韩国。他带着满心的愤懑和不甘,踏上了异国的土地,这一事件使得魏国的局势愈发错综复杂。

华夏历2331年,魏惠王深感秦国的威胁日益加剧,为求自保,他与韩懿侯在宅阳会盟。两国决定携手合作,共同抵御强秦的侵略。他们在武堵筑起坚固的城墙,希望能阻挡秦军的铁蹄。然而,事与愿违,秦军如猛虎出山,锐不可当。在激烈的战斗中,韩魏联军节节败退,最终为秦所败。紧接着,秦又在洛阴大败韩魏联军,秦国的势力开始逐渐渗透进魏国的河西一带。

华夏历2332年,魏国的战火仍未停歇。魏惠王将目光转向了宋国,妄图通过攻打宋国来扩充领土,弥补之前的损失。他亲率大军,一举夺取了宋国的仪台。然而,这短暂的胜利并未给魏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反而进一步消耗了魏国的国力。

华夏历2333年,秦献公雄心勃勃,誓要削弱魏国。他发兵攻打魏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入河东。在石门,秦军与魏军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战场上,杀声震天,血光四溅。最终,魏军惨败,六万将士的头颅被秦军斩下,堆积如山。赵国见魏国危在旦夕,恐秦国会一家独大,威胁到自身的安危,于是出师救魏。秦国见赵国出兵,担心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这才退兵。但经此一役,魏国的实力已大不如前。

华夏历2334年,秦国再次对魏国发起进攻,目标直指少梁。赵国出于同盟之义,再度出兵援魏。魏国依靠赵国的拼死救援,才勉强挡住了秦国的猛烈攻势。但此时的魏国,已然是遍体鳞伤,国内民生凋敝,一片衰败之象。

华夏历2335年,魏国与韩、赵之间因领土和资源的利害冲突,爆发了一场大战。魏相公叔痤率领魏军在浍水北岸与韩、赵联军展开激战。战场上,金戈铁马,硝烟弥漫。公叔痤身先士卒,魏军士气大振,最终大败韩、赵联军,生擒赵将乐祚,夺取了赵的皮牢。魏国沉浸在这难得的胜利喜悦之中,然而,他们还未来得及喘息,秦国的阴影再次笼罩而来。

秦国看准了魏与韩、赵交战,国内空虚的时机,派庶长国率领大军伐魏的少梁。魏军刚刚经历大战,疲惫不堪,在秦军的凌厉攻势下,一败涂地。魏将公孙痤被秦军俘虏,庞城也被秦军攻取。魏国虽然在与韩、赵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却在与秦国的对抗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魏国的领土主要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国都安邑地处河东,四周强敌环伺,受秦、赵、韩三国包围。只有上党山区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可以与河内交通。倘若赵、韩联合攻魏,切断上党的交通线,再加上虎视眈眈的秦国从旁进攻,魏国的形势将岌岌可危。

华夏历2335年,魏国的大军如汹涌的洪流,一举攻取了赵国的列人和肥。这两座城池坐落在赵都邯郸的东面,宛如两把锋利的匕首,直直地抵在了赵国的心口,给赵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华夏历2336年,魏惠王雄心勃勃,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迁都大梁。他深知大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此举意在谋取更为广阔的天下。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刻,魏惠王为了缓和与赵国的紧张关系,送给了赵榆次和阳邑两邑;同时,魏国又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取得了赵的泫氏、濩泽。大概也在这个时候,赵国为求一时安稳,把突入魏国境内的旧都中牟送给了魏国,而魏国也把繁阳、浮水一带给了赵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魏惠王和韩昭侯在巫沙相会,共商大计。与此同时,在魏国的营帐内,一位名叫孙膑的谋士,因其曾与魏国大将庞涓一同学习兵法,满怀壮志地投奔了魏国。然而,庞涓心胸狭隘,嫉妒孙膑的惊世才能,竟设计阴谋残害孙膑,使其落下残疾。孙膑在绝境中,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智慧,逃离了魏国,前往了齐国。

魏相公叔痤在病榻之上,奄奄一息,仍心系魏国的未来。他深知卫鞅的才能,临终前,极力劝魏惠王任用卫鞅,如若不能,便杀了他,切不可让他逃走,为他国所用。但魏惠王却对这忠言置若罔闻,放任卫鞅前往了秦国。

华夏历2337年,战场上的硝烟依旧弥漫。赵国出于某种利益的考量,选择了协助魏国攻打齐国。战士们的喊杀声震彻云霄,鲜血染红了大地。

华夏历2338年,历史的车轮无情地转动着。赵、韩、魏三国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欲望,他们如同饿狼一般,瓜分了晋国公室仅剩的领土。曾经辉煌的晋国,至此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一片唏嘘。

华夏历2339年,魏惠王和赵成侯在葛孽相会。两人表面上谈笑风生,实则各怀心思,在这乱世之中,为自己的国家谋求更多的利益。

华夏历2340年,韩国派出使者,把突入到魏国境内的平丘、户牖、首垣送给魏国,要求交换土地。魏国欣然应允,待到交换之时,魏国又凭借着强势的地位,从韩国手中取得了通过太行山的交通要道轵道和郑鹿。在魏国的压力下,三晋之间调整交换了土地,使得魏国在中原的大片土地连成一块,形成了十分有利的形势。魏国的势力如日中天,仿佛一只即将腾飞的巨龙。

魏国的大军继续征战四方,他们攻取了韩国的朱,并包围了韩国的宅阳。韩昭侯在重压之下,不得不再次与魏惠王在巫沙结盟,魏国这才归还厘于韩。

华夏历2341年。魏国的强势崛起,让韩、宋、鲁、卫等国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鲁共侯、宋桓侯、卫成侯、韩昭侯纷纷入魏朝见魏惠王,魏惠王的权势一时如日中天。

华夏历2342年,魏惠王入齐与齐威王会见,又在杜平与秦孝公相会,他的目的昭然若揭,便是争取与国,以大国之威迫使小国入朝,从而不断扩大魏国的势力范围。

华夏历2343年,赵国为了自身的发展,企图兼并土地、扩张势力,将矛头指向了卫国。而卫国一直以来都是入朝魏国的,魏国怎能容忍赵国的肆意妄为。于是,魏国毫不犹豫地起兵伐赵,率领着魏、宋联军气势汹汹地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与此同时,西方的秦国见魏国大军围困邯郸,趁此良机,在元里大败魏师,一举夺取了少梁。秦国的野心不止于此,还派遣公子壮率师伐韩,将秦国的势力插入了韩魏两国的交界地区。

华夏历2344年,韩昭侯迫于形势,来到中阳朝见魏惠王。而被魏、宋联军围困的赵国,处境愈发危急,无奈之下向齐国求救。

齐国朝堂之上,齐王目光凝重,思索着是否出兵相助赵国。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终,齐王决定出兵,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国大军奔赴赵国。

宋、卫两国见局势有变,权衡利弊之后,反水投靠了齐国,三国联军迅速包围了魏的襄陵。

行军途中,田忌与孙膑共商破敌之策。孙膑目光深邃,分析道:“将军,如今魏攻赵,其精锐之师尽在邯郸城外,魏国国内必然空虚。若我们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必回师自救。如此一来,便可一举解赵之围,同时收弊于魏。”

田忌听后,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军师此计甚妙,就依此计行事!”

田忌率领八万齐军,按照孙膑的谋划,兵分两路。一路向南进攻处于宋卫之间的东阳地区战略要地平陵。平陵城高墙厚,防守严密。齐军的攻击遭遇了顽强的抵抗,一时间进展缓慢,伤亡惨重。

而另一路齐军则在田忌的亲自率领下,直趋大梁城郊。大梁城中,魏惠王得知齐军兵临城下,大惊失色。他深知大梁乃是魏国的根本,若有失陷,后果不堪设想。

正在围攻邯郸的魏将庞涓,听闻齐军逼近大梁,心急如焚。他望着眼前久攻不下的邯郸城,又想到大梁的安危,咬牙切齿地说道:“可恶的齐军,竟敢趁虚而入!”

庞涓不得不放弃即将攻破的邯郸,率领八万魏军匆忙回师自救。他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飞回大梁,击退齐军。

孙膑早已料到庞涓的行动,他在魏军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重重埋伏。当庞涓的军队匆匆赶路,疲惫不堪之时,齐军伏兵四起。一时间,喊杀声震天,魏军陷入了混乱之中。

庞涓奋力指挥军队抵抗,但齐军士气高昂,锐不可当。魏军在齐军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

庞涓看着溃败的军队,心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孙膑,你这狡诈之徒,我庞涓定不会放过你!”

然而,败局已定,庞涓无奈之下,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逃离战场。

华夏历2348年,赵、韩驱逐杀害了末代晋国君主,魏国默许了这件事。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侯剩余的土地,曾经称霸一时的晋国彻底灭亡。华夏大地正式进入了战国七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