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李少君蛊惑刘彻 汉武帝逼死王恢

烘炉记 一棹碧涛 3298 字 1个月前

在汉军的营帐内,一个秘密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一名叫聂壹的普通汉人,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即将踏上前往匈奴的危险旅程。聂壹此去,是要作为汉军的间谍,深入敌营,诱使匈奴单于进入汉军在马邑设下的埋伏圈。

聂壹怀揣着紧张与坚定,逃到了匈奴的领地。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机智,终于见到了单于。聂壹拱手作揖,恭恭敬敬地说道:“尊敬的单于,我能杀马邑县令、县丞,献城归降,您可以得到城中全部财物。”单于瞪大了眼睛,审视着眼前的这个人,心中既有贪婪的欲望,又有几分怀疑。然而,财物的诱惑终究占了上风,单于点了点头,答应了聂壹。

聂壹回到马邑,迅速展开了行动。他斩杀了一名被判死罪的囚犯,将囚犯的头颅悬挂在马邑城下,以此作为给单于使者的信物。当单于的使者看到那颗鲜血淋漓的头颅时,聂壹说道:“马邑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赶快前来!”使者急忙快马加鞭,回去向单于禀报。

单于听闻此消息,大喜过望,率领着十万剽悍的骑兵,向着马邑疾驰而来。他们穿过茫茫的草原,越过险峻的山岭,一路气势汹汹。当他们距离马邑还有一百多里时,只见广袤的原野上,牲畜成群,却不见一个放牧之人。单于心中顿时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勒住缰绳,眉头紧皱。

“这情形甚是古怪,怎会有如此多的牲畜无人看管?”单于疑惑地自言自语道。

谨慎的单于决定先攻打附近的亭堡,一探究竟。在激烈的战斗中,汉军的雁门郡尉史不幸被俘。匈奴士兵将明晃晃的弯刀架在尉史的脖子上,威胁着要取他性命。生死关头,尉史为了保命,将汉军埋伏的秘密全盘托出。

单于听后,大惊失色,额头上冒出了冷汗。“好险!我本来就有所怀疑,果然有诈!”他怒喝道,“速速撤军!”

单于率领着他的骑兵,如潮水般迅速退去,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而在边塞的汉军,一直在焦急地等待着进攻的信号。当传递消息的士兵带来单于已经离去的消息时,汉军将领们心急如焚。他们追到边塞,望着远去的匈奴军队,知道已经追之不及,无奈之下,只好都撤兵回营。

在代郡负责出击匈奴辎重的王恢,此时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当他听闻单于返回,且匈奴兵多势众时,心中的勇气瞬间被恐惧所占据。他深知自己所率领的兵力难以与匈奴大军抗衡,几番挣扎之后,也不敢贸然出击。

大汉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压抑。武帝刘彻面色阴沉,目光中燃烧着熊熊怒火,直直地盯着堂下的王恢。

王恢心中忐忑,但仍强自镇定,辩解道:“陛下,起初约定匈奴进入马邑城,我军与单于交战,而臣打算趁机袭击他们的辎重,如此定能获得胜利。如今单于没有到达就退兵了,臣凭借三万人的军队实在不能抵挡,若强行出战,只会自取耻辱。臣本就知道回来会被斩首,但能够保全陛下的三万士兵,臣以为......”

小主,

武帝猛地一拍龙案,打断了王恢的话:“住口!几十万大军集结,耗费无数钱粮,只为这精心策划的马邑之谋,却因你之过错,功亏一篑!”

王恢冷汗淋漓,他深知武帝的愤怒已到了极点。此时的他,满心惶恐,只能寄希望于最后的一丝生机。

下朝之后,王恢咬了咬牙,决定向丞相田蚡求助。他备下千金厚礼,秘密送至田蚡府上。田蚡看着眼前的千金,心中犹豫,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直接向武帝求情恐引火烧身。然而,又不好驳了王恢的面子,毕竟这千金的诱惑着实不小。

于是,田蚡想了个迂回的法子,他来到后宫,向太后进言:“太后啊,那王恢首先谋划了马邑之事,如今事情没有成功,陛下却要诛杀王恢,这岂不是在为匈奴报仇啊。”

太后听了,微微颔首,觉得此事或许有可以转圜的余地。

不久,武帝前来朝见太后。太后便将田蚡的话告知了武帝。武帝一听,脸色更加难看,他拱手向太后说道:“母后,首先提出马邑之事的是王恢,所以儿臣征发天下几十万大军,按照他的建议做了这件事。况且即使捉不到单于,王恢所率领的部队攻击匈奴的辎重,也还多少可以慰藉将士们的心。如今不诛杀王恢,无法向天下人谢罪。”

太后见武帝心意已决,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王恢得知自己求生无望,满心绝望。他回想起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悔恨与无奈交织在心头。最终,在绝望之中,王恢选择了自杀,以此来结束这一切的纷争与耻辱。

王恢的死,并未让匈奴有所收敛。从此之后,匈奴彻底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他们将愤怒与怨恨化作了对汉朝边境更加猛烈的攻击。匈奴的铁骑如同狂风一般,席卷着交通要道上的关塞,常常侵入汉朝边境抢掠,财物、人口,损失多得无法计算。

在那辽阔的边疆,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与困苦之中。烽火连天,田园荒芜,曾经宁静的村庄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

然而,尽管匈奴如此肆虐,他们还是贪图在关市贸易,喜爱汉朝的财物。而汉朝为了维持边境暂时的安宁,也不关闭关市,用丰富的物资来满足他们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