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七雄争霸之金戈铁马上

烘炉记 一棹碧涛 14052 字 1个月前

同年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赵雍决定与赵何一同出游沙丘。他们分别居于两宫,本应是一场轻松愉悦的出行,却未曾想成为了赵国命运的转折点。

赵章和他的谋士田不礼在阴暗的角落里,密谋着一场惊天的动乱。他们的眼中燃烧着野心与不甘的火焰。赵章利用赵雍的令符,假传旨意,请赵何到主父宫议事。

而另一边,忠心耿耿的肥义察觉到了这其中的蹊跷。他深知赵国宫廷斗争的残酷,按照之前与赵何商定的计划,决定自己先行入宫,以探虚实。当他踏入那扇宫门时,命运的齿轮开始无情地转动。赵章和田不礼露出了狰狞的面目,肥义不幸被他们残忍地杀死。

信期一直在宫外等待着肥义的归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却始终不见肥义的身影。他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当机立断,率军攻击赵章、田不礼及其党徒。一时间,主父宫外杀声震天,刀光剑影交错。

与此同时,李兑与赵成在邯郸听闻了沙丘的变故,迅速集结军队,马不停蹄地赶到沙丘,参与平叛。他们的大军如汹涌的潮水一般,向着赵章等人碾压过去。在李兑和赵成强大的兵力和凌厉的攻势下,赵章、田不礼的势力节节败退。走投无路的赵章,狼狈地逃向了主父宫,而赵雍,这位内心充满矛盾与慈爱的父亲,还是选择了开门接纳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李兑、赵成等人岂会轻易放过。他们迅速包围了主父宫,诛杀赵章及其党羽。血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让人窒息。

赵成、李兑在宫外相对而立,神色凝重。他们深知,因为赵章的缘故包围了主父,如果就此解除包围,日后必定会被主父清算,面临灭族之祸。一番权衡之后,他们决定继续围困主父宫,并向宫人们下令:“后出来的灭族!”宫人们惊恐万分,纷纷逃离,偌大的主父宫中,最后只留下了赵雍一人。

赵雍被困于内宫,欲出不得。曾经的辉煌与权势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泡影,他望着那紧闭的宫门,心中充满了悔恨与愤怒。存粮很快耗尽,为了生存,他被迫掏鸟窝找幼雀来充饥。昔日的赵国雄主,如今竟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三个多月的时间仿佛无比漫长。赵雍在孤独与饥饿中苦苦挣扎,最终被活活饿死在主父宫中。

赵成在确定赵雍必死之后,才缓缓打开内宫的大门。他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悲伤,有的只是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未来的盘算。随后,他发布讣告向诸侯报丧。赵国,在这场内乱中遭受了重创,而诸侯们也在暗中窥视着,准备伺机而动。

同年,秦国攻打魏国。他们的铁骑如狂风般席卷而来,一举夺取了魏国的襄城。秦国的朝堂上,穰侯魏冉因其赫赫战功,被秦王任命为丞相。他的权力达到了巅峰,秦国的国势也在他的辅佐下日益强盛。

华夏历2403年,在古老的齐国大地上,一场惊世骇俗的变故悄然上演。齐国贵族田甲竟胆大包天地劫持了齐愍王,一时间,朝野震动,人心惶惶。然而,这场劫持最终事败,而一向备受尊崇的孟尝君却因此被齐愍王深深怀疑。无奈之下,孟尝君只得匆匆出逃,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流亡之路。

与此同时,在华夏大地的另一边,魏国与秦国再次燃起了战火。战场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但魏国的军队却作战失利,士气低落,士兵们的眼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华夏历2404年,韩厘王心急如焚,为了抵御强秦的侵略,他派遣将领公孙喜率领周朝、魏国的联合军队,气势汹汹地向秦国进发。秦昭王得知消息后,面无惧色,果断派出了他的得力战将白起。白起,这位威名远扬的将军,在伊阙摆开阵势,与韩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

战场上,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白起指挥若定,秦军士气如虹。最终,秦军大获全胜,韩军丢盔弃甲,四处逃窜。二十四万韩军士兵倒在了血泊之中,公孙喜也被秦军俘虏。战后,秦昭王志得意满,他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送往楚国,信中写道:“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将率领诸侯攻打楚国决一雌雄。希望您整顿军队,我们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楚顷襄王收到这封信后,顿时心急如焚。他深知秦国的强大,若真的开战,楚国恐怕难以抵挡。于是,他赶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谋求再次与秦国讲和,以避免一场生灵涂炭的战争。

华夏历2405年,为了表示诚意,楚顷襄王不得不从秦国迎娶新妇,秦、楚两国再次和解。在这看似暂时的和平背后,却是各国之间暗潮涌动,权谋与争斗从未停歇。

在赵国,赵惠文王于南行唐精心筑城,加强国防,以防备随时可能到来的战乱。他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心中忧虑重重。

华夏历2406年,秦国的铁蹄再次踏上征程,他们挥军攻打韩国,一举夺取了韩国的宛地。韩国的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声震天。

华夏历2407年,韩厘王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将武遂一带二百里的土地割让给秦国,以求得一时的安宁。魏国也未能幸免,开始向秦国割地求和,将魏国河东的四百里土地全部双手奉上。

在魏国,有个名叫芒卯的人,他善于耍弄一些小手段,凭借一些诡计,竟然受到了魏昭王的重用。然而,这种重用并未能改变魏国日益衰落的命运。

华夏历2408年,风云突变,齐国与赵国合军攻韩,兵锋直至鲁关下。一时间,韩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

与此同时,赵国联合燕、韩、魏、齐五国,组成了声势浩大的联军,共同攻向秦国。这股强大的力量让秦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各国的强烈要求下,秦国不得不废除帝号,并将先前夺取的王公、符逾归还给赵国。

然而,秦国的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马错并未因此退缩。他们率领着秦国的精锐之师,攻打魏国。秦军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一直打到了轵城。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秦军攻占了大小六十一个邑,魏国的领土进一步缩小,国力愈发衰微。

华夏历2409年,秦昭襄王,这位野心勃勃的君主,自称为“西帝”,并尊齐湣王为“东帝”。他的目光锐利而贪婪,企图与齐国联手,共同瓜分赵国的土地。而齐国的齐湣王,在权力的诱惑下,接受了这一称号,应允与秦国一同出兵伐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在这波谲云诡的局势中,苏秦出现了。他深知齐国若与秦国结盟,必将陷入危险的境地。于是,他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极力劝说齐湣王背弃与秦国的盟约。

“大王,秦国虎狼之心,不可轻信。若与秦共伐赵,虽能得一时之利,然长久来看,齐国必受其害。秦之强大,非齐国所能独抗。今若背约,与赵、燕、韩、魏四国组建反秦联盟,合纵攻秦,方可保齐国之长久安宁。”苏秦言辞恳切。

齐湣王陷入沉思,权衡利弊之后,终于决定去帝号,不再与秦国为伍。很快,齐国与赵、燕、韩、魏四国组成了强大的反秦联盟,共同对抗强秦。秦昭襄王见此情形,迫于压力,也不得不取消帝号,恢复称王。

在这乱世之中,魏国也未能幸免。魏昭王在强大的秦国进攻之下,风雨飘摇。为了寻求赵国的援助,他无奈地将葛孽、阴成两地献给赵惠文王作为“养邑”,希望能联赵抗秦。

同年,赵国派董叔联合魏军攻宋。战旗飘扬,喊杀声震天,士兵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但宋国也并非毫无抵抗之力,战争陷入了胶着状态。

华夏历2410年,齐湣王看准时机,出兵伐宋。齐国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向宋国,一路上势如破竹。宋国的城池一座接一座地沦陷,百姓们陷入了无尽的恐慌之中。

而在另一边,秦军攻打魏国,魏国的新垣、曲阳相继失守。战火纷飞,硝烟弥漫,魏国的土地在秦军的铁蹄下颤抖。

华夏历2411年,经过艰苦的战斗,齐湣王终于灭掉了宋国。曾经辉煌的宋国不复存在,宋国国君宋王偃在逃亡途中,死在了魏国的温邑。他的眼中充满了不甘和绝望,却再也无法改变国家灭亡的命运。

与此同时,秦军在夏山打败了韩军,韩国的士气遭受重创。秦国的兵锋愈发锐利,让各国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魏国在秦国的持续进攻下,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求和,魏国不得不割让故都安邑给秦国。秦国将安邑的百姓全部驱赶到魏国,只留下了这座空城,仿佛在向世人昭示着秦国的强大与无情。

华夏历2412年,秦将蒙武率领大军攻齐。齐国的军队在秦军的猛攻下节节败退,秦军顺利攻占了位于宋地北界的河东九城。

而在南方,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在宛邑相会。两国的君主表面上友好议和,结为亲家,然而背后却是各自的权谋算计。

华夏历2413年,风云变色,大地颤栗。燕、赵、韩、魏、秦五国大军组成联军,旌旗蔽日,兵锋直指齐国,一场惊世之战拉开帷幕。联军主将乐毅,智勇双全,威名远扬,他率领着这支气势磅礴的联军,欲要在这乱世之中,建立不朽功勋。

齐国上下,一片紧张。齐湣王倾全国之兵应敌,命触子为主将,率军在齐国济水之西与联军对峙。触子望着眼前滔滔的济水,心中已有谋略。他深知联军势大,不可轻举妄动,欲图利用济水这一天险和联军长久对峙,等待对方出现破绽,再予以雷霆打击。

然而,急于求胜的齐湣王却无法忍受这种僵持的局面。他在王宫中暴跳如雷,派遣使者向触子传达恶言,逼迫他出战。触子心中悲愤交加,他深知此时出战并非明智之举,但王命难违。

在一个阴霾密布的清晨,战鼓轰鸣,响彻云霄。触子无奈地率领齐军渡过济水,与联军交锋。战场上,杀声震天,血光四溅。触子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但他心中的无奈和悲愤却如阴影般笼罩着他。

就在战斗进入胶着之际,触子望着混乱的战场,想到齐湣王的昏庸和固执,心灰意冷,竟临阵脱逃。主将的逃离,让齐军瞬间陷入混乱,士气崩溃。联军趁机发起猛攻,齐军大败,丢盔弃甲,尸横遍野。

乐毅率领的联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冲破了齐军的防线。他身骑白马,挥舞长剑,英姿飒爽,指挥若定。联军士气高昂,势不可挡,直奔齐国的都城临淄。

临淄城中,人心惶惶。百姓们惊恐地望着远方,硝烟弥漫,战火渐近。齐湣王得知前线溃败,触子逃走,大惊失色。他匆忙收拾行囊,带着亲信和少量财宝,出逃卫国。

卫国国君听闻齐湣王到来,心怀敬畏,打开王宫让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他用具。然而,齐湣王却未能收敛他的傲慢之气,在卫国依旧颐指气使,行为放肆。卫国人心中愤怒,纷纷起来侵扰他。齐湣王在卫国无法立足,只得再次踏上逃亡之路。

他先后跑到邹国、鲁国,依旧表现出傲慢的神气。邹、鲁的国君对齐湣王的傲慢无礼极为不满,皆拒绝收留他。齐湣王犹如丧家之犬,在各国之间辗转流浪,最终逃到了齐国五都之一的莒。

此时的楚国,楚顷襄王听闻齐国大乱,为了分占齐地,便以救齐为名,派楚国将领淖齿率兵入齐。齐湣王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幻想借助楚军力量抵抗燕军,便委任淖齿为相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联军的攻势并未停止。当联军再次发起进攻时,齐军早已士气低落,一触即溃,连连败北。战场上,楚军也未能扭转战局,淖齿见势不妙,暗中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而在远方的燕军中,燕昭王闻讯齐军的又一次溃败,十分高兴。他亲至济西战场劳军,厚犒将士。燕军将士们欢呼雀跃,士气大振。昭王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乐毅厚赏秦、韩两国军队后遣其归国;然后命赵军进攻河间,命魏军转向东南收取昔日宋国之地;自率燕军直捣齐都。燕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所到之处,齐军望风而逃。

终于,燕军的铁骑抵达临淄城下。临淄,这座曾经繁华无比的都城,如今在战火的摧残下,显得满目疮痍。乐毅望着城墙,心中感慨万千。他一声令下,燕军发起了最后的攻击。

城墙上,齐军拼死抵抗,但终究无法阻挡燕军的强大攻势。城门被攻破,燕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临淄沦陷,乐毅踏入了这座曾经不可一世的都城。

齐湣王一路颠沛流离,辗转来到莒地,企图在此固守,以图东山再起。然而,命运的残酷并未放过这位落魄的君王,楚将淖齿的到来,终结了齐湣王的生命。楚国借此良机,夺回了以前被齐国占领的淮北之地。与此同时,燕国也趁机与楚国一起瓜分了齐国侵占的广袤土地和掠夺的无数宝器。曾经辉煌的齐国,如今山河破碎,风雨飘摇。

在这乱世的硝烟中,齐湣王之子田法章为了躲避追杀,不得不改名换姓,在莒城太史敫家中做了一名佣人。太史敫的女儿,是一位聪慧且独具慧眼的女子。她初见田法章时,便被他那非凡的状貌所吸引,直觉告诉她,此人绝非平常之辈。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她对田法章的关注愈发深切。田法章身上那种隐忍与坚毅,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气质,让她的心中泛起了涟漪。她喜欢上了这个身份卑微却又与众不同的佣人,不顾身份的悬殊,对他关怀备至,经常悄悄地偷来衣食给他,以解他的困窘。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庭院中。田法章望着眼前这个善良的女子,心中满是感动与愧疚。他深知自己的隐瞒对她不公,终于,他决定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她。女子听闻他竟是齐湣王之子,先是一惊,随后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她决定与他共同面对未来的风雨。从那一刻起,他们的关系更进一步,私通在了一起。

而此时的莒城,在淖齿离开之后,陷入了一片混乱。莒城百姓和齐国逃亡的大臣们,心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期望,汇聚在一起,四处寻找齐湣王的儿子,希望能拥立他为新君,重振齐国的雄风。

田法章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犹豫。他害怕这是一个陷阱,害怕那些人在得知他的真实身份后,会因为他父亲的过错而诛杀他。因此,他选择了沉默和隐藏,迟迟不敢露面。

时光流转,莒城的局势愈发紧迫。齐国的百姓们渴望着一位领袖的出现,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收复失地。在众人的苦苦寻觅中,日子一天天过去。

终于,在经过了漫长的煎熬和内心的挣扎后,田法章意识到,自己不能再逃避,不能辜负百姓和大臣们的期望,更不能辜负那个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女子。他站了出来,勇敢地申明自己就是齐湣王的儿子。

莒城的人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他们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看到了齐国复兴的希望。于是,众人共同拥立田法章为君,是为齐襄王。

齐襄王继位后,深知自己肩负着复国的重任。他据守莒城,派出使者布告齐国各地,宣告齐王已经在莒城继位,号召齐国的子民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收复失地。

在这艰难的时刻,齐襄王没有忘记那个在他最落魄时陪伴着他的女子。他力排众议,立太史敫的女儿为王后,史称君王后。

然而,太史敫却对此事极为不满。他恪守着传统的礼教,认为女儿没有经过媒人介绍而私自与男子结合,是有失妇德,不配做他的女儿,更玷污了家族的名声。他愤怒地宣称,终生不再见君王后。

面对父亲的决绝,君王后心中满是痛苦和无奈。但她深知父亲的性格和为人,明白他的固执与坚守。尽管如此,她依旧没有因为父亲的不见而失去作为儿女的礼节。她时常派人送去问候和礼物,关心父亲的生活起居。

临淄城,这座曾经繁华无比的都市,如今在战火的洗礼下,显得有些惶恐和不安。然而,乐毅的心中却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志在灭齐,为燕国一雪前耻,开创一番伟业。

当燕军的铁骑如洪流般涌入临淄,城内的百姓们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但乐毅深知,要想真正征服一个国家,仅仅依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赢得民心才是长久之计。在报请昭王同意后,他着力整饬军纪,下达了严格的命令:严禁燕军掳掠百姓,违者严惩不贷!

小主,

此令一出,燕军将士们虽心有不甘,但也不敢违抗军令。一时间,临淄城内的秩序逐渐恢复,百姓们那颗悬着的心也稍稍安定了下来。

乐毅明白,齐国之所以陷入如今的困境,与齐泯王的暴戾统治密不可分。为了彻底收服齐民之心,他宣布宽减齐民的赋税,废除那些苛刻的法令,恢复齐威王时代的一些合理制度。这一举措,如春风拂面,温暖了齐国民众那早已冰冷的心。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临淄郊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祀大典。乐毅亲自出席,祭祀齐桓公和管仲这两位齐国历史上的伟人。香烟袅袅,乐毅虔诚地献上祭品,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重和对齐国未来的期许。

祭祀结束后,乐毅把100多个燕国的爵位赏赐给了那些归顺的齐人。这些齐人,原本对燕国的入侵心怀抵触,但此刻,感受到了乐毅的诚意和宽容,纷纷表示愿意为燕国效力。不仅如此,乐毅还在齐国分封了20多个享有燕国封邑的封君,极大地笼络了齐国的统治阶级。

在乐毅一系列的举措下,齐国上下都愿归顺燕国。原本对燕军充满敌意的目光,逐渐被感激和敬畏所取代。

而在军事上,乐毅丝毫没有懈怠。他深知,战争还未结束,只有彻底占领齐国全境,才能实现他的宏伟目标。于是,他分兵五路,继续向齐国的各个角落挺进。

东路军在将军韩聂的率领下,一路高歌猛进。他们穿越山川河流,所到之处,势如破竹。齐国的守军在燕军的凌厉攻势下,纷纷溃败。韩聂用兵如神,战术灵活多变,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南路军由将军剧辛指挥。剧辛身先士卒,勇猛无比。他的部队犹如一把利剑,直插齐国南部的要地。每一场战斗,他都冲锋在前,激励着士兵们奋勇杀敌。

西路军在将军骑劫的带领下,稳扎稳打。他们注重战略布局,一步步蚕食着齐国的西部领土。骑劫善于观察地形,利用地形优势,多次以少胜多,立下赫赫战功。

北路军则由将军栗腹统领。栗腹为人谨慎,他的部队纪律严明,行动有序。在进攻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还保持了良好的军容军纪,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一定支持。

中路军作为主力,由乐毅亲自指挥。他统筹全局,根据各路军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在他的英明领导下,燕军士气高昂,锐不可当。

半年的时间里,燕军捷报频传。一座又一座的城池被攻克,齐国的70余城均落入燕国之手,并被辟为郡县。然而,莒和即墨两城,却犹如两颗顽固的钉子,始终未被攻下。

莒城,城墙高耸,戒备森严。守将田单智勇双全,他组织军民顽强抵抗,一次次击退了燕军的进攻。乐毅深知,莒城易守难攻,若强行攻城,必将损失惨重。于是,他决定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试图以时间和压力迫使城内守军投降。

即墨城,同样是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城内的百姓同仇敌忾,誓与城池共存亡。乐毅多次派人劝降,但都遭到了拒绝。

燕国,在燕昭王的励精图治下,正逐渐崛起。乐毅,这位身负奇才的将领,得到了昭王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得以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当乐毅率领燕军在齐国境内攻城略地之时,昭王在后方给予了他绝对的自主权。乐毅的战略智慧得以充分施展,燕军士气如虹,所到之处,齐国城池纷纷易主。然而,战争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莒和即墨两城久攻不下。这时候,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在昭王面前趁机进谗,试图挑拨昭王与乐毅的关系。

王宫内,谗言者一脸谄媚,对昭王说道:“大王,乐毅拥兵自重,久攻两城不下,恐怕其中有诈啊!”昭王听罢,脸色一沉,怒喝道:“大胆小人!乐毅将军为我燕国浴血奋战,忠心耿耿,岂容你在此胡言乱语!”说罢,令人将其拖出重重责罚。随后,昭王即刻派使者携厚礼前往前线慰勉乐毅。

使者见到乐毅,传达了昭王的信任与支持:“将军,大王对您深信不疑,望您继续为燕国大业奋勇杀敌!”乐毅感激涕零,誓言定不辜负昭王厚望。

在乐毅的统领下,燕军气势更盛。与此同时,昭王又派遣燕将秦开袭破东胡。秦开率领的燕军如虎狼之师,东胡部落难以抵挡,被迫从燕国东北部后退千余里。燕国的领土得以向东北大幅扩展,直至辽东一带。燕国的势力如日中天。

而在南方,燕国的军队也频频传来捷报,攻占了中山国的许多地方。燕昭王的雄才大略,终使燕国跻身于列强之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华夏历2414年,在另一片土地上,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在鄢邑友好相会。秋日的阳光洒在两人的身上,看似和谐的会面背后,却是各国之间复杂的利益权衡。

同年秋天,楚顷襄王再次与秦昭王在穰邑相会。此时的楚国,在两位君王的会面中,试图寻找着在乱世中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小主,

与此同时,赵国的廉颇正率领着英勇的赵军征伐齐国。廉颇身先士卒,赵军气势磅礴,长驱深入齐境。在激烈的战斗中,赵军成功攻取了昔阳。这一胜利让赵国的声威大振,赵国也随之跃居山东六国之首。

廉颇班师回朝之时,赵国都城邯郸的百姓夹道欢呼。廉颇昂首挺胸,步入王宫。赵王亲自迎接,拜其为上卿,以表彰他的赫赫战功。

在魏国,局势同样紧张。秦国的大军夺取了魏国的安城,如狂风骤雨般迅速推进。秦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抵魏都大梁。然而,在大梁城下,秦军权衡再三后选择了离开。

华夏历2415年,韩厘王与秦昭襄王在东周国与西周国之间会晤。这次会晤,让各国的神经再次紧绷,谁也不知道接下来的局势会如何发展。

华夏历2416年,天下纷争不断,局势诡谲多变。在这乱世之中,楚国的宫殿内,楚顷襄王正襟危坐,目光中透着坚定与野心。他派遣使者前往各国,试图重新策划合纵之策,欲联合众国之力攻打强大的秦国。

秦国,这个虎狼之邦,迅速得到了楚国的动向。他们毫不迟疑,发兵攻楚,战鼓雷鸣,铁蹄铮铮,楚国边境顿时陷入一片紧张与危机之中。

楚顷襄王并未因此退缩,他心中另有谋略。他欲与齐国、韩国联合议和,共同对抗秦国,然而,在他的心底,还隐藏着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攻打周王室,夺取那传说中的宝器,以壮楚国之威。

周赧王,这位周室的君主,在其小小的宫廷中,忧心忡忡地听闻了楚国的图谋。他深知周室的弱小,却也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他派遣了西周武公前往楚国,试图说服楚国国相昭子,打消楚国那不轨的念头。

西周武公肩负着周赧王的重托,踏上了前往楚国的艰难旅程。一路上,他心中忐忑,深知此番任务艰巨,但为了周室的存亡,他义无反顾。

终于,西周武公站在了楚国的朝堂之上,面对着楚国国相昭子。昭子身材高大,目光犀利,透露出一股威严之气。

西周武公深吸一口气,拱手说道:“尊敬的楚国国相,吾乃西周武公。吾王闻听楚国欲与齐、韩联合,且对周室有不轨之图,特命吾前来相劝。三国使用武力割取周室郊野的土地以方便运输,并欲将周室宝器运往南方尊崇楚国,此等行径,吾王认为大错特错。”

昭子微微眯起眼睛,冷冷地说道:“周室如今弱小,我楚国图谋又如何?”

西周武公神色凝重,继续说道:“杀害天下共同的宗主,臣服世代相传的君王,大国就不会亲附;依仗人多欺压人少的国家,小国也不会亲附。大国不亲近,小国不依附,声名和实利便不可能得到。声名实利皆无,又怎能打败他人?况且,楚国若有图谋周室的恶名,又怎能号令诸侯?”

昭子仰头大笑:“笑话!这天下本就是强者为尊,周室无能,为何不可图谋?”

西周武公面色不改,说道:“国相大人,您且听我一言。不拥有五倍于敌的兵力不发动进攻,不拥有十倍于守敌的兵力不能围城。一个周朝相当于二十个晋国,这是您应当知晓的。想当年,韩国曾经率领二十万军队攻晋,在晋城之下受辱,冲锋陷阵的精兵锐卒战死,一般的士兵受伤,晋城也未能攻占。如今,您楚国拿不出百倍于韩国的兵力,又怎能图谋周室?此事天下皆知,若楚国执意为之,必将成为众矢之的。”

昭子脸色一沉,陷入沉思。

西周武公趁热打铁:“如今,楚国欲与东西周结怨,这无疑是自断后路。驺、鲁等向来尊崇礼义之邦,闻此必将对楚国失望。再者,与齐国断绝邦交,楚国的声名将会丧于天下。如此一来,楚国在诸侯之中孤立无援,危险重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