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南少北多

但是有些举子通过这道题却看出了皇帝的深层用意,皇帝这是意在通过此题广揽人才,为新政的全面铺开做准备啊。

周旋看完考题后,心中波澜起伏,听闻皇帝曾做诗一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太切合这道题了,他稳了稳心神,手中毛笔蘸满墨汁写到:“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古之圣贤不凡几多,秦之商鞅,强秦数代,然秦法严苛,后世之君只知遵守,却不懂法随世变,世随人变之理,故有秦皇统六国而二世而亡,殊为叹矣;汉之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行推恩,裁抑相权,改革币制,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唐之太宗重用贤臣,远小人,然独留世家大族之患…后武皇篡唐,虽重用张、狄、姚等贤臣…宋立以来,亦重农桑,兴商利之便,然恐武如大敌……此皆不足道哉。

臣窃以为强国首在强民,强民首在强心,强心首在教化,……陛下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心系百姓,此我等之福也…强兵,意为国有强悍之兵,创新利器,强其筋骨,威压海内,四夷宾服,内亦重农兴商,使百姓安居乐业,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病有所医,灾有所赈,商业兴达,方有国财用之四方……臣不才,愿以此身,报效吾皇,不避生死,不惧权贵,为我大明万世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洋洋洒洒万字,周旋写的热血沸腾,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滚滚改革洪流之中……

为期九天的春闱落下帷幕,有的感觉自己已经扑街的举子当天便收拾了行装,准备回乡继续苦读,为三年后的大考做准备。

小主,

更多的考生仍然继续留在客栈中,等着放榜,万一自己高中了呢。

春闱结束了,朱祁镇任命马瑜为阅卷总监,总理阅卷事宜。

因为要在十天内将两千多份试卷评阅完,数十位当朝大儒夜以继日的批阅打分,终于在第九天上午,将所有考卷批阅完毕。

“陛下,内阁几位大臣已在殿外等候。”小太监诚惶诚恐的走了进到书房门口,跪下奏报道。

“让他们进来!”朱祁镇合上手中的奏疏,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真起身伸了个懒腰。

“臣等参见陛下。”众人行礼道。

“起来,起来,”朱祁镇挥了挥手道。

“恩?”朱祁镇看着几个人都是笑意难掩,“今儿倒是奇怪了,你们几个难得凑的这么齐整,说吧,有何事?”

几人相视一笑,马瑜站起身笑呵呵的恭敬行礼,掏出一份喜庆的奏疏双手呈上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春闱阅卷已毕,这是中榜士子的名单。”

“朕就不看了,你们说说吧。”朱祁镇接过奏疏,将它放在了御案上。

“是。”说着,马瑜从李时勉手中的托盘中拿过三张纸一一打开,对着皇帝又道:“陛下,这是臣等评定的可入殿试名单。”

“怎么没有状元、榜样和探花啊?”朱祁镇奇怪道。

于谦赶紧起身提醒道:“陛下,这三人需要您钦定!”

朱祁镇老脸一红,倒是把这事儿给忘了,还有殿试这个环节。

“今年殿试取了多少人?”朱祁镇拿起名单仔细看了起来。

“一共两百三十五人。”

忽然,朱祁镇想到了以问题,开国之初朱元璋为了平衡南北录取人数,调和南北士子之间的矛盾,稳定明朝的统治秩序就非常无奈的搞了个非常有特色的南北榜,自此,具有明朝特色的科举考试成了贯穿整个明朝的取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