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32)

毕竟当年刚上位的新皇帝,确实信誓旦旦的想要有一番作为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了这个事实,再加上在那之后接触到了皇族的独门功法实力突飞猛进的同时,关注朝堂的时间也渐渐变得越来越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够亲自参与的事情就变得更少了。

甚至到了最后,连提出自己的想法,也逐渐开始有人反对了。

王权逐渐发现了一件事。

那就是一个人的精力确实是有限的,而且随着他逐渐冷落朝堂开始,他对朝堂的约束力和控制,也变得越来越稀薄了。

在他刚上位之时,这位名不正言不顺的新皇帝确实遭受了比较多的质疑,当时的他还不是现在这个天下第一的绝顶高手,只是个不到十六岁的少年。

然而有人反对,自然也会有人支持。

正是在那些从龙之臣的帮助下,王权度过了政权交接之际那一段最辛苦难熬的时间,顺利地将权力揽在了自己手中。

那个时候的他,还并不知道,在他接过权力交接棒的同时,握住权力的人,并不只有他一个而已。

或者可以这样说。

表面↑他接过了权力成为了新一代的王者。

可他并不知道,那些一直处在帝国阴影之中的世家和大族,看着他这个未满十六岁的少年皇帝,露出了阴恻恻的笑容。

这是他执政十年之后,也是他终于神功大成之时,才终于明白过来的事实。

当然,你也不能说的王权说个无能昏庸的皇帝。

事实上历史上的很多在今天看来狠昏庸的皇帝并不是个笨蛋。

相反大多都是一些聪明绝顶之辈。

但脑子好用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能当个好皇帝。

同样的,脑子不好使也不一定就一定当不了好皇帝。

一个皇朝盛世的诞生与否,除了皇帝这个当事人之外辅佐他的那些大臣素质高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是衡量标准。

甚至很多时候,这些办实事的大臣,比他们的老板皇帝本人在历史上都更有名一些。

不同登基的皇帝,和跟他搭配的大臣,会作出什么样子的成就,跟二者之间多了默契程度和相性抖有很大的关系。

主强臣弱的大多数情况下回建立不世功勋。

也有一小部分办砸了被后世唾骂的。

主弱臣强也不一定就昏庸无比,搞得乌烟瘴气,只要辅佐者足够正直,能坚守本心。

当然也有一个例外。

那就是柱弱臣更弱的,那大概旅就是背大得快要灭亡的环境了。

毕竟就那么大一块地,你不行,有的是人想取而代之。

王朝更迭,统治者的变换并非是什么难得一见的事情。

相反一直都在重复的上演中。

还是那句话。

落后就要挨打,想要不挨打,就得不断地变强。

王权从历史之中很深刻地领悟到了这个事实,不过可惜的就是他努力错了方向。

从这一点上来说的话,这位被称为绝世强者的武道天才并不能算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但在观察了近三十年时间,在他下定决心想要依靠自己强大的个人武力解决边境隐患的时候。

却被人给抢先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