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从福建漳平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材料化学专家郑南峰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684 字 2个月前

与顶尖学者及优秀同行的日常交流合作,拓宽了学术视野,促使郑南峰不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科研工作,为后续在国内开展前沿研究奠定了基础。

郑南峰回国应聘为厦门大学教授后,

得以在国内高校平台发挥重要作用。他能够引领所在领域的学术研究方向,组建和培养自己的科研团队。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等方式,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科研经验传承下去,同时也在团队协作中不断碰撞出科研新火花,推动自身研究不断深入。

在国内高校环境下,郑南峰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国家需求的科研工作,将国际先进理念与方法应用于国内实际,产出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提升了在国内化学领域的影响力,也为解决国内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贡献了力量。

郑南峰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等资源支持,使其能够开展一些规模更大、难度更高的科研项目。

同时,这也是对他郑南峰前期科研成果和科研潜力的高度认可,进一步激励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后续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奠定了良好基础。

院士科研之路

郑南峰院士的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表界面配位化学、催化材料等领域。

2016 年,郑南峰课题组与傅钢教授课题组采用乙二醇保护的超薄二氧化钛纳米片作为载体,应用光化学方法,成功制备了负载量高达 1.5wt%的单原子分散钯催化剂。

小主,

该催化剂在碳碳双键的催化加氢反应中不仅展示出很高的稳定性,而且活性是钯纳米颗粒的 9 倍以上。

这一研究为亚纳米尺度上研究复杂界面化学过程提供了理想模型,也架起了均相和非均相催化之间的桥梁。

2024 年,郑南峰院士和秦瑞轩副教授团队,在化学顶刊《Chem》发表了题为《Selective Hydrogenation Catalysis Enabled by Nano-scale Galvanic Reaction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在碳纳米管上共沉积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来制备高性能催化剂,引入了催化加氢的纳米级电化学路径,为设计高性能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创造了机会。

2024 年,郑南峰教授及陶华冰副教授团队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发表评论文章,探讨了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在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之间存在的关键差距,并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思考。

此外,他的团队还识别了由阴极催化剂层中离聚物的动态变化引起的 PEMWE 的一个重要退化机制,并通过调整催化剂墨水的微观行为,成功优化了阳极催化剂层中的离聚物分布,提高了 PEMWE 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郑南峰在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学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表了多篇关于表面配位化学的高水平论文,对金属-有机界面和金属-载体界面的分子层面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无机/有机配位小分子修饰对金属纳米材料催化和防腐性能的精准控制规律。

郑南峰院士的研究成果已被成功应用于开发高选择性加氢催化技术和铜防腐新技术,打破了多家国外跨国公司的长期技术垄断,为企业累计新增产值近 10 亿元,从源头上实现了若干高污化工过程的大幅减排,相关技术入选工信部首批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产品目录,形成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科研之路解码

郑南峰院士的科研之路,对其当选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学术突破方面,郑南峰在单原子分散催化剂的成果堪称经典,制备出高负载量且性能卓越的催化剂,为催化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搭建起均相和非均相催化的桥梁,展现出其在前沿科学探索上的深厚功力,奠定了他在国际化学界的地位。

在应用研究中,郑南峰在加氢催化技术的创新成果以及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技术相关研究,不仅推动了相关化学技术的进步,更凸显了他的研究对实际应用的指导价值。

这些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创造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体现出其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和对行业发展的重要贡献。

此外,在材料表面配位化学的深入研究,展现了郑南峰对基础科学问题的钻研精神,从分子层面揭示规律,完善了化学领域相关理论体系。

这些丰硕且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全方位展示了郑南峰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为其当选院士提供了有力支撑。

后记

郑南峰院士出生于福建漳平,艰苦的家庭环境塑造了他坚韧品质和进取精神。

求学之路中,厦门大学本科学习为他打下化学专业基础,海外深造让他接触前沿学术理念和方法,博士后经历进一步提升其专业能力。

从业过程里,海外助教助研经历锻炼了他的能力,回国任厦门大学教授后,他发挥学术引领作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推动其研究深入。

科研上,郑南峰在单原子分散催化剂、加氢催化等方面成果卓越,兼具理论突破和应用价值。

这些经历和成果相互交织,共同铸就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他当选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