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从黑龙江东宁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物理化学家孙立成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180 字 1个月前

例如,在研究人工光合作用等课题时,扎实的专业基础为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使他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

本科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他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这使得他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后续的硕士和博士阶段,实验难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他凭借本科阶段积累的实验技能,能够更加熟练地开展高难度的实验研究,为取得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中,孙立成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从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再到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表达,每一个环节都对他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挑战,也促使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这种系统的科研训练使他具备了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博士阶段的学习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学术氛围和导师的指导下,孙立成不断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这激发了他的创新思维。

例如,他在高效水氧化分子催化剂设计合成、氧-氧键形成机理、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设计与制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体现了他的创新能力和对科学问题的独特见解。

大连理工大学是一所实力强劲的高等院校,在化学等理工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学校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学术资源,为孙立成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能够接触到国内外先进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与优秀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合作,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在大连理工大学学习期间,孙立成有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讲座等。

这些活动为他提供了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的平台,使他能够及时了解到精细化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院士从业之路

1990年7月至1992年5月,孙立成在北京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

1992年5月至1993年5月,孙立成在德国马普辐射化学研究所作博士后。

1993年5月至1995年3月,孙立成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有机化学系作洪堡学者博士后。

1995年3月至1997年3月,孙立成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作博士后。

1997年3月至1999年9月,孙立成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作助理教授。

1999年9月至2004年10月,孙立成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有机化学系任副教授。

2001年9月,孙立成受聘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兼职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2020年,孙立成担任西湖大学理学院化学讲席教授、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主任。

2023年6月,孙立成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孙立成院士的从业之路,对其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首先,丰富的海外经历为孙立成院士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前沿的研究理念。

在德国马普辐射化学研究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等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学习和工作,使他接触到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先进技术,与国际顶尖学者交流合作,极大地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孙立成兼职教授及导师的经历,促进了他的学术交流与传承。

孙立成受聘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并担任博导和硕导,让他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能与国内科研力量互动,将国际先进经验带回国内,为国内科研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