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四川安岳县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植物病理学家康振生

院士之路 钩藤草 1793 字 3个月前

他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这种学术积累为他后来解决小麦病害等复杂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由此可见,康振生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院士从业之路

1985年,康振生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8年3月,康振生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加拿大农部温尼伯研究所。

1997年3月,康振生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植物医学系,从事麦类病害研究工作。

2001年,康振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康振生担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

2017年11月,康振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农业学部(植物保护)。

2020年,康振生被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聘任为植物保护学院学术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康振生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振生院士在硕士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从助教一步步成长为教授。

这一过程中,他不仅在专业知识上不断精进,更在教学和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

教育岗位的历练不仅锻炼了他的教学能力和思维,还为他后来的科研领导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访问学者,康振生院士先后前往加拿大农部温尼伯研究所和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植物医学系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工作。

这些国际交流经历不仅让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科研动态和技术方法,还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方式。

这种国际视野的拓展对他后来的科研工作和领导决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康振生院士在担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等领导职务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

由此可见,康振生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院士科研之路

康振生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植物病理学家,长期从事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系统研究工作。

康振生院士深入研究了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学及分子生态学,揭示了条锈菌的致病性变异途径与机理,为病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小麦条锈病异地测报技术系统,病害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为病害的及时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康振生院士团队还构建了以作物结构调整、抗病品种布局、药剂拌种、冬孢子隔离、小檗处理等为措施的“越夏易变区”治理技术体系,有效减少了初始菌源量,降低了新小种出现频率,延长了抗病品种使用年限,对全国条锈病有效控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康振生院士的研究成果在我国12个省(市)大规模应用,全国条锈病发生面积降低50%,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年均增收节支达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