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从江苏南通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神经外科专家吉训明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792 字 3个月前

这些经历共同作用于他后来的科研生涯,为他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2007年02月—2019年12月,吉训明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

2017年12月,吉训明担任职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

2018年08月,吉训明担任职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主任。

2019年12月,吉训明担任职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2023年11月22日,吉训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4年1月29日至30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吉训明被选为介入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从业之路解码

吉训明院士的从业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成就的道路,这一路上的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吉训明院士积累了丰富的医院管理和科研组织经验。

他学会了如何有效协调资源、推动项目进展、激励团队成员,这些能力对于他后来领导更大规模的科研团队和学术组织至关重要。

从担任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主任到成为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院士的从业经历跨越了多个领域。

这些经历使他能够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科研需求和发展动态,促进了跨学科的合作与资源整合。

这种能力对于推动复杂疾病的综合防治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吉训明院士在从业过程中始终将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应用。

他创建的远隔缺血适应新预防体系等创新成果不仅为卒中预防和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也体现了他在科研创新与实践应用方面的卓越能力。

吉训明院士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他最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能力的肯定,也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声誉。

这种影响力和声誉有助于他吸引更多的优秀科研人才加入团队,推动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

吉训明院士在从业之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和学习热情。

他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这种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精神成为了他后来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支撑。

由此可见,吉训明院士的从业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这一路上的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领导力、组织管理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也让他在科研创新、实践应用、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这些经历共同作用于他后来的科研生涯和学术发展,为他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科研之路

吉训明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专注于我国动脉和静脉性卒中发病机制、脑血流重建与神经保护研究工作。

吉训明院士在神经外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脑卒中的预防、治疗以及神经康复等方面。

吉训明院士带领团队研究并构建了缺血性脑卒中预防-预警-救治非药物防治新技术体系。

这一体系对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他提出的远隔缺血适应新预防体系尤为引人注目。

该体系通过反复、短暂地对肢体进行缺血处理,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从而减轻或避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达到预防脑卒中的目的。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脑卒中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其他缺血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了借鉴。

在脑卒中治疗方面,吉训明院士同样取得了显着成就。

他带领团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恶化的治疗提出了新方案。

他们的研究发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24小时内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显着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且不增加颅内出血和系统性出血风险。

这一研究成果被发表在神经病学领域知名学术期刊《JAMA Neurology》上,并引发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此外,吉训明院士还擅长狭窄和闭合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以及颅内高压症和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与治疗,为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吉训明院士在神经康复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