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都很不适应

南下的不止是晋军,还有一众诸侯的军队,不把在陈国和蔡国肆虐的郑军加进去,数量还是超过了十万。

楚国知道晋国的小弟大多一般,他们更清楚齐军、宋军并非是不能打,尤其是宋军对上楚军舍得拼命。

一个很现实的抉择摆在楚国君臣的面前,那就是他们到底要怎么办?

这样一来,难题也就回旋镖到了晋国君臣这一边了。

“楚国会增兵吗?”郤锜问道。

关于这一点,知晓楚国有没有增兵,能够大致判断他们是不是要跟联军正面交锋。

“没有迹象表明楚国庙堂发出新的征召令。”华元知道是在问自己。

谁让宋国与楚国是邻国,并且因为楚国一直入侵宋国,导致宋国君臣必须紧盯着楚国庙堂。

这种盯着,自然是随时注意楚国众贵族有没有集合开大会,开了大会之后又是什么动作,不是在楚国庙堂安插间谍或是收买楚国贵族打听消息。

郤锜得到答案,眉头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

从“方城”后面出来的楚军数量约是六万?

讲实话,六万是一支数量很庞大的军队了。

当前能够集结出六万军队的国家,不说诸夏大地这边,算上全球的文明,估计不会超过三个。

诸夏大地这边是晋国和楚国,中亚那边是一个叫米底的王国。

这个米底王国又称玛代王国或米底亚王国,他们是一个古伊朗的王国,领土面积最大时西起小亚细亚以东,东至波斯湾北部。

六万楚军的数量真不算少,悲剧的在于南下的晋军就有七万五千。

所以是怎么回事?

不用将晋国一众小弟的随行部队算进去,光是南下晋军的数量就比楚国防御北部的军队数量多,并且晋军的质量绝对会比楚军好。

楚国君臣一直都知道一点,想要跟晋军进行交锋,最好在兵力上达到至少一比二的优势,能够集结出越多的部队自然更好。

“那……恐怕很难让公子罢率军过来。”郤锜皱眉的原因正是这个。

那一句话,说得多数人发愣。

不管是晋人或是来自哪个国家的人,他们真心不习惯面对这样的楚国。

他们印象中的楚国一直很强势,输得再惨也非常头铁。

“确实是不一样了啊……”齐君环心想,觉得别扭和不自在。

其他人可能没有齐君环的不自在,要说别扭则是每一个都有。

话题也就又要扯回到楚国正在面临的局面。

楚国大多数家族的私军正在南边,想要撤回来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他们需要将吴军驱逐出去,动用的兵力无法少于三万,耗时多久难以预估。

很现实的事情是,楚国哪怕能够再集结大军,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不会好到哪去。

“我们需要分兵。”楼令认为从‘方城’出来的楚军不敢过来交战,说道:“一支部队绕路到‘函氏’后方,另一支部队去‘叶’。”

这样一说,其余人也就知道楼令想要试图吃下那一支楚军了。

晋人还好,他们知道楼令是当前绝对的鹰派,也明白消灭更多的楚军是一件好事。

其他国家的人心里更加别扭,纳闷晋国这是在往死里逼迫楚国。

郤锜颔首说道:“按照下军佐的建议来办。”

挑选偏师主将人选是郤锜的权利。

楼令只是提出战术上的建议,才不会涉及到偏师主将的人选。

“颗大夫去‘叶’,午去‘函氏’。”郤锜任命了偏师的主将人选。

在郤锜看来,魏氏和祁氏目下都是楼氏的附庸,等于就是郤氏的自己人。这种不大不小的功劳可以分过去。

魏颗和祁午当然是赶紧站起来应:“诺!”

对了,成语“叶公好龙”的主角沈诸梁还没有出生。

目前的“叶”是孙安的封地,而孙安是孙叔敖的儿子。

孙叔敖是楚国的名臣之一,一度成为楚国的令尹,相传是叶公沈诸梁的祖辈之一。

得到明确指示的魏颗和祁午不再参加后面的会议,出去进行相关的准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前就是这个样子,有明确需要做的事情,不用继续参与接下来的会议,抓紧时间做好准备再执行任务才是通常的做法。

“我们需要向导。”魏颗也是近几年才跟祁午多有接触。

一样是亲近楼氏,互相之间当然会尝试接触,能不能相处好就看个人了。

祁午点头说道:“楚人死硬,只能找郑人帮忙了。”

他们当然有抓到楚国贵族,只是真的很难诱使成为向导,逼迫也是不能做的事情。

真的搞手段?晋国与楚国一直在交战,哪一方的贵族都可能成为俘虏。谁先开启魔盒,默契一旦被打破,敢加之以身,要有被还之彼身的心理准备。

当地距离郑国很近,想来会有郑国贵族知晓地形,实在找不到熟知地形的人,魏颗和祁午只能靠自己努力了。

魏颗和祁午有一些话不用说,他们却是知道亲近楼氏的好处正在显现,不是因为楼氏的话,郤锜才不会给魏氏或祁氏立功的机会。

“将楚国逼成这样,他们要是不进行反击,天下人不会将楚国再视为我们获取霸权的障碍了。”中行偃提到这一点。

楼令立刻说道:“霸权可以维持到将郑国灭掉之前。”

已经要改版本,争霸变成是落后版本了。

中行偃知道楼令在提醒什么,不多说,只是对着楼令笑了笑。

其实,哪怕是同意开启兼并战争,包括郤锜在内的绝大多数人,他们仍旧在心态上没有改过来。

根深蒂固的观念非常难改,遇到了什么事情,哪怕是没有遇到事情,做事的第一选项仍旧是会倾向于使用老办法。

楼令没有提到灭亡秦国。

相比起郑国,确实是秦国更难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