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一章 亩产两三千斤

不过考虑到后世的红薯品种已经经过多次改良,所以薛双双也不敢往那么高说。

根据顾恒给她找来的这一袋红薯,不是紫薯也不是红心番薯,估算了个两三千斤。

陆王妃被她肯定的回答惊到了,激动得连声音都大起来:“亩产两三千斤?!”

“双双,你说的是真的?!”

“这个红薯,它真的能达到两三千斤的亩产?”

陆王妃的眼里一瞬间迸射出强烈的光彩。

薛双双都被她激动的情绪感染了,重重点了一下头,说:“是的,母妃,只要不遇上大的灾荒年景,久旱或者久涝,红薯的产量,都是有保证的。”

“就算产量低些,也不会低到哪里去,二千斤总能保持。”

“好好好!这可真是太好了。”陆王妃看着桌上清炒好的那盘红薯叶子,就像看见无价之宝。

她对薛双双道:“双双,别的我们先不管,红薯这种作物,你一定要想办法,把秧苗育出来,可不能连种子都弄没了。”

陆王妃这个时候,已经不去细想,薛双双是从哪里得知红薯种作物的产量的,更不想问她是怎么知道和分辩红薯品种的。

毕竟,就连那些无意中把红薯从海外番邦带回来的商人,都并不清楚红薯的价值和产量,更不知道红薯有许多品种,甚至每个品种产量有区别。

以及,在这个经常饿死人的时代,红薯这种巨大产量,对于一个朝代的重大影响。

但是薛双双她就是知道这些。

陆王妃和北疆王两个说起薛双双,都觉得她身上简直套着数不清的谜团。

她对于这个时代很多常识性的东西,都是不知道的。

但是又总能提出许多神奇的设想,并且付诸现实。

在某些方面,好像都无师自通。

就比如,元宵灯会上,她写下来的那首词。

无论是词的本身,还是那一手大顺朝从未出现过的全新的字体,别说按照薛双双的出身,从未读书识字,就算是京中饱读诗书的学子,又有谁敢说,有这么高的才情,可以出口成章,现场做出如此华丽、如此贴切当时场景的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