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社控制区域从青衣江南岸到大渡河北岸,特别是保证了水道的畅通,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防守阵形上,东边的峨眉、苏稽、止戈、罗坝可形成完整的沿江防御体系。
仁义社假打这一套,有心人都看得透,但面子上还是过得去,夹江县洪雅县哪里不知道怎么回事?但都装聋作哑。
知道了又能怎么样,现在仁义社的战力令人恐怖,难道还与他开战不成。
与仁义社开战,纯属自取其辱。
因此出现奇怪的一幕,仁义社占了青衣江以南,竟没人开腔,平平静静,准备过一个安乐详和之年。
仁义社可不敢托大,除在渡口加强观察防守,派出侦察人员过河侦察,在有的关键位置修筑防御工事,以防清军的偷袭。
过年已不足十天,红宜挺着大肚子奔行在各地,他们现在太需要抢时间。
老规矩,所有政工人员撒下去,李功名把部队也分成无数个工作小组下到村摸情况,必须在几天之内摸清大致贫困人数,好分发粮食。
他们的口号是,不能饿死冻死一个百姓。
但这次地盘太大,政工人员太少,所以工作强度是相当大,经验丰富的红宜当然想冲上去。
李功名却给她下了道死命令,专心休息养胎。红云也被停了工作,专门照顾红宜。
鉴于还有不足十天过年,李功名决定把红宜送回青龙场。现在的青龙场成了仁义社的政治中心,而经济中心则摆在苏稽。
为了安全,也怕颠簸对孩子不好,李功名沒让红宜坐船,而是雇了两顶滑杆,用棉絮半垫半盖好让红宜坐好。仔细检查了一遍,觉得没啥问题了又对轿夫诤诤叮嘱,双手合什拜托轿夫。
轿夫哪受过这种尊重,赌咒发誓一定保证安全。
腊月二十三,难得的阳光也露出脸来为红宜送行。
张宏彪的一支部队列队送行。大家在一起朝夕相处半年,可以说没有红宜,大伙坚持不到现在,沒有红宜就没有今天的胜利。
在他们心中,红宜就是他们最亲的亲人。这一次别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全体都有,向嫂子敬礼!"
红宜支起身,抬手回了礼。
阳光把滑杆染成一抹金色,载着金光灿灿的红宜,走向远方。
【作者题外话】:小说中,很多地名,小路都是真实存在过的,有的还在使用,有的己经荒芜,我在想,能不能去拍点视频出来,介绍书中的地名,小路,现在是什么样子,再把当地的美食美景掌故加进去,大家觉得如何呢?给个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