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想得通不代表意能平!

“咱们七点才过去护士站那里,今天不用那么早出动了。”

今天没有闹钟的聂晨、陈春梅昨晚折腾了小半夜,仍然是在五点半钟之前准时起床。

五点四十洗漱完毕,吃着热气腾腾的豆浆油条包子。

聂晨翻阅着这几天没来得及看的《人民日报》《羊城晚报》《花城日报》《深城特区报》等等的报纸。

吴秀菊和张静颖两个人坐在了茶几旁边,正在对着昨天的安全日志。

陈春梅在埋头啃着她那一本本非常厚的财经课本,本来她是昨天晚上就要过去夜大上函授课的。

只是因为钟兰兰搞的那一出,让本来大心脏的陈春梅也一时之间有些疑神疑鬼,干脆就在家里边把函授课程硬生生啃了下来。

“人民日报报道的标题,《侠骨仁医——记深城门诊外科医生的二十四小时》。”

聂晨喝着豆浆翻开了人民日报记者苏开凤给自己撰写的这篇报道,不由得正襟危坐,严肃了起来。

苏开凤的报道开篇描写,是上周四凌晨针织厂锅炉爆炸,聂晨带着门诊的医疗成员逆行而上,在针织厂的爆炸现场抢救受伤工人。

然后笔锋一转,又描述聂晨仗义发声,要为这些在针织厂干了三四个月,仍然拿不到一分钱工资,却因为这一次爆炸,将要背上了黑锅的工人讨公道。

苏开凤浓彩重墨的描绘了上周四上午,就在爱华路爱华门诊的大招牌下方,聂晨向无数闻风而来,采访针织厂爆炸现场的记者们,登高一呼,要起诉对工人敲骨吸髓针织厂老板这个事件。

苏开凤几乎是用白描的社会记者笔触,描写深城门诊医生聂晨这个和她同龄的年轻人,如何少年义气地为受到压迫的工人出声。

报道这里笔锋又再一转,转回到了国际各大医学院对聂晨的关注,而聂晨又是在国内如何受到打压。

接下来整篇报道的大高潮,便是上周五聂晨和马东青所率领的英伦、港岛各方拧成一股势力的西方医学代表,在国贸大厦的谈判。

这场谈判里面的关键人物,就是周四为针织厂工人发声的聂晨医生。

这篇报道,作为人民日报驻深城社会记者的苏开凤,在最后的段落,提出了定体问:

聂晨医生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发出如此大的能量,是因为他脱离了死水一潭、无法再输送新血液的公立体制。他全身心投入到了特区改革开放的特色体制,才能发挥出惊人的能力。

聂晨看到了最后,嗤笑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