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1章 新项目

从1987开始 海冰玉 1652 字 5个月前

如果周教授愿意的话,倒是可以让他把别的项目先停下来,丽飞公司全力搞这个项目,争取在国外推出来之前推出来。

需要的设备买不来,可以自己加工出来。

机械厂、精机械厂都是做加工的。

三方集团是做重工的。

加工些设备还是没难度的。

“还行吧。”

周桥说道:“虽然我主攻的不是这个方向,但因为我一直在大学任教,对这方面也有涉猎,你是在说你写给老张食用菌培养料一次、二次、三次发酵技术吧?”

他和张如泉探讨过这个问题。

二次隧道发酵技术已经收入国内差不多十年。

虽然技术仍是不太成熟。

而且并没有大面积推广。

但是无论对张如泉还是他,对这种技术都有一些心得。

小易总写的二次发酵技术。

更是对很多现有工艺进行了改进。

经过张如泉几个月的实验,事实证明,小易总对二次发酵技术的改进是正确的。

目前。

余家岭基地山洞的双孢菇已经开始采用二次发酵的培养料。

不是简单的建堆发酵。

张如泉已经在山洞西边两公里处的平地建一个小型的隧道式二次发酵技术工厂,一边为山洞里的菇房提供培养料,一边研发小易总提出的隧道式三次发酵技术。

虽然还没有成功。

但从理论上讲,小易总写的技术是可行的。

周桥很想问易飞。

他是如何想到这种技术的。

其实想到也没什么。

易飞是一个奇人,他的奇思妙想太多了。

问题是易飞写出了工艺过程。

至少从理论上讲,他写的工艺过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只是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难以控制的问题。

张如泉承认。

如果不是小易总提出来。

他是想不到这些的。

别说工艺,就是隧道三次发酵技术他也不会想。

易飞说道:“双孢菇工厂化,如果不解决三次发酵问题就很难进行下去,产量太低,种值周期长,谁干谁赔,引进双孢菇工厂化的专家都是屁。”

隧道式三次发酵技术是90年荷国首先推出的。

易飞就不相信,自己在知道工艺的情况下研发不出来。

华夏在二十年后才开始重视这项技术,真正推广起来比西方晚了快三十年。

双孢菇二次发酵每平米最高产量也就二十公斤,这是最好的情况。

三次发酵技术能让双孢菇达到三十多公斤每平米的产量,而二次发酵技术一年能种最多五茬,三次发酵最多能种9茬,几乎多了一倍。

当然产量的高低还和覆土等技术有关。

但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两人正说着,张如泉也从楼上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