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谦虚

第448章 谦虚

“陛下乘乾握纪,纂三统之重光;御辩登枢,应千龄之累圣。故得河浮五老,启赤文于帝期;海荐四神,奉丹书于王会。“

“瑞开三脊,祥洽五云。既而辑总章之旧文,绍辟雍之故事。非烟翼驭,移玉辇于梁阴;若月乘轮,秘金绳于岱巘。“

……

“骆宾王此骈文骊句可为封禅之绝响……”

封禅已经结束,但封禅带来的余热却在长安、洛阳等地升温。

尤其是文化层面的碰撞……

任何时代,但凡国力强盛,随之而来的文化发展必然不会落下。

文化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尤其是最重视文化传承的华夏,更是如此……

盛唐体为何能够发展的如此火热?

便是趁上了这股势头,以大唐之繁盛,打破了南朝固步自封的靡靡之音,迎来了全新的气象。

盛唐体的推行,让举国士人都进入写文作诗的时代。

士人聚会的主旋律成了诗词歌赋。

就连青楼酒肆的姑娘们,也通过吟唱盛唐体来抬高身价。

盛唐体引领着风气,成为了一种时尚。

只是盛唐体最大的不足就是根基问题……

现在盛唐体的辉煌是靠陈青兕、卢照邻、骆宾王、富嘉谟、薛元超这一群大神撑着,但事实证明大神只是彰显高度,真正维系一个体系茁壮发展的是骨干,一群小神。

盛唐体现在缺的正是这一群小神……

此番封禅就是一个契机……

想要得到认可的士人,他们跟着封禅的队伍,经历了大唐繁盛的气象,聚在一起,研究诗词歌赋。

这一次的封禅,刺激了士人的创作热情,在气氛的刺激下,不少的佳作诞生。

这些佳作也成为了士人拜读品评的目标,有生意头脑之人,甚至将封禅沿途诞生的作品收集起来,印刷出书,出了一本《封禅诗集》,风靡了两京上下。

其中最受人推崇的还是骆宾王的骈文,他在李治东行途中,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拔得了头筹。

但除了骆宾王的骈文,此番还有诸多优秀的诗文面世,如宋令文的《泰山赋》就以泰山的雄伟来歌颂此次封禅的成功。

还有李峤、崔县解、徐彦伯、苏味道等人,他们都有不俗的表现,写出了让人赞赏的诗文。

“我倒觉得苏味道的诗句更有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其实还有一句诗,我觉得不错,未来可期。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然后呢?”

“没了!”

“这算什么诗?”

“就是妙手偶得一句,并未成诗。但作诗之人,却是个孩童……”

诗未成,句是好句。

如是名士,自不值得一说,可要是孩童,那就是天才了。

当即就有人道:“杨炯?”

这说及天才孩童,哪少的了杨炯。

“非也!”

“那一定是王勃了!”

王勃因为低调,名气比不上杨炯,却是公认的奇才。

“是一位叫刘希夷的少年,是宋令文的堂弟。”

“我大唐当真人才辈出!”

相比之前的几人独秀,现在百花齐放的局面,才是文化发展最有效的成功。

“唉!此次封禅,佳作涌现,可谓文坛一大盛世。只是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再等等吧!”

少了什么,在士林中心照不宣。

少了陈青兕的诗文,那就跟少了灵魂一般。

这等盛世盛举,焉能少的了陈青兕的诗文?

只是陈青兕自成名之后就极少在人前显圣,他的诗文都是后来通过各方流露出来的。

至于原因,陈青兕从未给出解释。

但天下士人却为他寻得了理由:谦虚,为了给他人发挥的余地。

否则他一落笔,他人又如何还有信心灵感?

毫无疑问在士人眼中,陈青兕在诗词方面已是无敌般的存在,即便他什么都不干,也会有人主动为其背书。

至于陈青兕本人,他已经开始为对于高句丽的最后一击作物质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