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手摇式小型球磨机!

我的科学时代 仲渊2 2387 字 3个月前

榆林之所以被誉为塞上明珠,其原因与隔壁塞上江南相似,虽处高原,却地形平坦,水网密集,湖泊湿地众多,沃野百里,耕地面积共有数十万亩,境内共有五十三条大小河流,水资源蕴藏量仅次于八百里秦川。

明朝作为九边重镇之延绥镇驻地,依托衡山防守来自于蒙古草原的部落侵袭,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北方重地,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水资源的榆林城就犹如明珠般镶嵌于黄土高原的最北边,熠熠生辉,璀璨耀眼。

单论繁华程度,榆林比之延城更甚,位列陕省地方县城之首,仅次于首府西安城。

而现如今,榆林更是根据地的粮食主产区,超过四成粮食由榆林区供应。

“到榆林后组织上是怎么安排的?”余华欣赏暮色笼罩下的西北荒漠,虽未能见识大漠孤烟直的绝美场景,但一望无际的平摊草原依旧壮观,过了一会儿,这才回过神来,转头看向吕俊羽。

“首长安排去红一师师部休息。”吕俊羽回答道。

“红一师……”

余华点了点头,心中默念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部队。

红一师起源于井冈山,由教员亲自搭建框架,组建后英勇顽强,不怕艰险,屡立功劳,最著名的战斗便是强渡大渡河。

历经东征和西征战役后,红一师闻名于北方,指挥班子由‘一陈三杨’构成,一陈乃是现如今军工局负责人陈康,三杨则是杨武,杨志,杨勇三位猛虎骁将

这是陈康的基本盘。

红一师师部驻扎于榆林城以东的蓝田村,村名取自古代关中的蓝田县,距离约莫五六公里的样子。

道奇卡车稳稳当当行驶,速度稍微加快。

得益于明清两朝建设,榆林城周边道路条件较好,能通行载重汽车,既有曾经的官道,也有后续修建的夯土公路,路面硬实且宽敞,远胜于来时的延榆公路。

余华通过道奇卡车的颠簸程度,感受到了榆林城的道路条件状况,不由地暗暗点头,选在榆林作为钢铁厂的确没错,光是现在的道路条件,就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以这些古时官道和夯土路作为路基,上面只需铺上一层混凝土就行,而不用再费心思构建路基。

“吕同志,你知道哪里是什么地方吗?”就在这时,余华忽然见到一处平坦地带,位置大概是榆林城以南,周边有两条河流蜿蜒流淌,面积约莫五六平方公里。

“那里叫三岔湾,榆溪河与另外两条河的交汇处。”吕俊羽顺着余华指着的方向看去,仔细辨别,回应道。

“三岔湾……”

余华默默记下这个地方。

沿途观察并记载榆林城南面的道路和环境信息,不多时,搭载着众人的道奇卡车便来到东边的蓝田村,抵达师部,随后,余华见到了素以骁勇善战闻名的杨武。

“余副组长,我代表红一师全体官兵欢迎您的到来,我是个粗人,不怎么会说话,在您执行考察任务期间红一师上下五千八百人皆听您指示,有任何需求尽管提出来,我杨武一定满足,以茶代酒,敬您一杯。”师部会议室内,煤油灯释放昏暗的黄色灯光,杨武和三名师部参谋站着军姿,手握杯子,向余华表态。

“多谢杨同志,我没什么指示,接下来一个星期我要全面考察榆林,需要一名向导,来,事出紧急,以后有机会再喝酒。”余华点头微笑,端起杯子,凑到嘴边一饮而尽。

杨武和数名参谋见状点头微笑,全都一口干,以茶代酒,表达敬意。

其他人不清楚余华的身份,可杨武和在场师部参谋却知道,组织上准备在榆林修建一座钢铁厂,而余华就是组织上派来考察厂址的技术专家。

在老首长陈康发来的电文之中,可没少交代关于余华和钢铁厂的事情,红一师必须全面配合余华,任何要求必须满足,且务必保护好余华的安全。

这可是死命令!

喝完,双方算是见过面,简单闲聊一番,余华便被安排到师部一栋房子里休息,门口站着吕俊羽和三名总部警卫员,院子外则站着另外四名来自于红一师师部警卫营的战士。

伴随着余华的到来,整个师部警戒力度全部调到最高级别。

有些事情,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没有谁敢保证榆林百分百没有敌人的窥探。

一夜安稳,舟车劳顿的余华舒舒服服睡了一觉,心中无比安稳,不得不说,八名红军老兵站岗执勤,这种待遇可不是谁都能有的。

……

翌日。

远方天边露出鱼肚白,天色已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