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月中冲产量!

我的科学时代 仲渊2 4834 字 2个月前

“赵科长,手榴弹壳体15分钟即可脱模,待其自然冷却到常温,便可得到灰口铸铁。”余华笑着回答道:“要记得加硅铁。”

十五分钟……

赵书点了点头,转身离去。

很快,四个铸工组开始浇注手榴弹壳体的工作,浇注区内除了六个砂模之外,已经放了一千个事先准备好的手榴弹壳体砂模,分为十个批次,每批次一百枚手榴弹。

夜色笼罩之下,铁厂的浇注作业再度开始,不同于之前的浇注机器零件,这一次是军工生产。

一个个手榴弹壳体砂模被注入滚烫而火红的铁水,转瞬,这些砂模仿佛蜡烛般被点燃,冒出橘红色火焰。

铸工小组负责浇注铁水,作为技术干部的赵书和胡志刚,则依据余华的方式,将每一批次手榴弹壳体砂模的浇注时间记录下来,再标记预定冷却时间。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五批。

第八批……

一盏盏铁水灯点亮,释放绚烂而耀眼的火焰,画面看起来就仿佛是灯会那般绝美,蕴含1937年延城的时代气息,如诗如画。

“真美。”余华看着这幅画面,笑了笑,这种工业版本0.1的独特美感,可不多见。

身旁的林婉轻轻点头,面容含着一抹淡淡的微笑,看了看地上冒出火焰的砂模,再转头看了一眼余华。

“教授,芯棒和轧辊的砂模基本浇注好了,到了冷却时间脱模取出就行,我准备临走之前把传送带设计出来,提高原料输送效率。”余华目光投向身边的庄前鼎,说道。

按照行程安排,余华明天一早就要出发,前往榆林考察钢铁厂具体厂址,时间所剩不多了。

现如今,成功冶炼灰口铸铁只是时间问题,兵工厂六十毫米迫击炮项目有二棍斜轧机解决,余华准备临走前点出传送带设备。

“可以,选择带式,还是斗式类型?”庄前鼎点了点头,支持余华的想法,询问道。

带式输送机主要由皮带构成输送载体,斗式输送机顾名思义,由金属料斗构成输送载体,两种类型均是当前主流的传送带设备。

“我觉得带式好点,造价低廉,对技术要求不高,斗式成本较高。”

余华给出自己的想法:“毕竟有些时候,贵就是原罪。”

“你小子,说话一套一套的,林同学,你留在这里帮忙,我和余华去办公室。”庄前鼎闻言,失笑摇头,随即安排道。

“好的,教授。”林婉点了点头。

随后,庄前鼎和余华离开铁厂高炉区域,往不远处的铁厂办公室而去,路上不断讨论带式传送机的技术细节。

没有传送机?

那就直接造。

反正有高炉,兵工厂还有一台普车和氧气顶吹转炉项目的大功率直流电机,材料设备齐全。

……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没多久,十五分钟过去,第一批手榴弹壳体到了脱模时间点。

此时,柳树沟铁厂的浇注作业仍在持续进行,没办法,高炉里还有整整一吨铁水,足以铸造五千多枚手榴弹壳体。

作为主管军工局兵工和工务两大部门的领导,赵书和胡志刚已然来到浇注区,站在第一批手榴弹砂模旁边,举着火把,等待最为重要的冶炼成果。

冶炼的是白口铁,还是灰口铁,这个结果极其重要。

壳体脱模工作由厂长马田进行,他显得有些紧张,深呼吸一口气,而后在二人注视之下打开手榴弹砂模的上半部分。

紧接着,一团冒着青烟处于高温状态的黑色石英砂出现,马田手握铁钳,清掉表层的石英砂,进而从中取出一个熟悉的金属铸件。

圆柱体,空心,内部刻印菱形破片槽,外表粗糙呈暗红色,最重要的是通体灰暗。

“首长,我们好像成功了,这不是以前在苏区冶炼的白口铁,是灰口铁。”火把靠近壳体,看到通体灰暗的颜色,经验丰富的马田怔了一下,面容顿时浮现欣喜之色,眼中透出激动,朝着赵书二人喊道。

激动。

源于内心的激动。

作为曾经在汉阳铁厂待过的工人,厂长马田的炼铁经验可谓非常丰富,他能分辨白口铁和灰口铁的区别,眼前这个手榴弹壳体不是在苏区冶炼的白口铁,而是真正的灰口铁!

“老马,你再确认一下是不是灰口铁。”赵书言语透着尊重,强忍着兴奋之意。

“我绝不会认错,这就是以前汉阳铁厂炼的灰口铁,白口铁特别硬,轻轻一锤就裂了,你看这个手榴弹壳子。”马田连连点头,简单解释一番,接着用铁钳锤击壳体。

“叮!”灰暗颜色的壳体并未碎裂,而是发出一道清脆的金属撞击声。

“哈哈,真的成了。”赵书见此,喜笑颜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十几年了,真的炼出了灰口铁……”站在旁边的胡志刚也松了一口气,不禁提赵书感到高兴。

别看简简单单一个炼铁,光是冶炼灰口铁,就困扰了组织整整十几年的光阴。

冶炼灰口铁和白口铁的技术难度,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线,当初苏区兵工厂组织技术干部和工人攻关灰口铁冶炼技术,时至今日,依旧没能成功。

而现在……

原来炼灰口铁添加少量硅铁,再让它慢慢冷却就行了。

如此简单的冶炼技术,却拦住了大家这么多年。

胡志刚回顾这些年一次次试图冶炼灰口铁的会议,心中情绪有些复杂,脑海之中更是浮现了余华的微笑面容。

若不是余华的话,他们想要炼出灰口铁,不知道还要多久……

很快,赵书就将成功炼出灰口铁的消息,报告给陈康。

得到这个消息的陈康瞬间喜出望外,心情跌宕起伏,真的,比起庄教授和余华一直钻研的氧气顶吹转炉技术,成功炼出灰口铁的消息对他造成的冲击力更大。

毕竟氧气顶吹转炉技术对他来说很遥远,冶炼灰口铁则是军工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有没有掌握冶炼灰口铁的技术?”陈康连续深呼吸,强迫自己保持冷静,捏了捏有些干燥的喉咙,向赵书询问道。

赵书点头:“掌握了,秘密在于时间和硅铁,硅铁需要用电炉冶炼。”

“好,好,让电炉钢厂每天炼一炉硅铁,供应高炉。”陈康心中愈发激动,言语微微颤抖,脑海思索后下达指示:“胡志刚!”

“有!”

右手边的胡志刚立即回应。

“马上给我把兵工厂所有的手榴弹砂模运过来,老子他妈的今晚不睡了,冲产量记录!”

心情极度兴奋的陈康,如同月底冲业绩的销售般,直接以军工局最高领导的身份下达生产任务:“还有,立即开始铸造迫击炮弹壳体的工作,炮弹壳体实际日产量给我先搞到300枚再说,记住最重要的一点,保质保量!”

有了灰口铁,一直停留于图纸状态的60毫米迫击炮弹,终于能开始生产了。

虽然炮弹壳体产量≠炮弹实际产量,但总比产量为零强。

除此之外,生产更多的手榴弹。

兵工厂造的手榴弹壳体砂模数量没有五千,也有三千,除此之外,还有五十套壳体钢模。

一句话——冲产量!

当然,陈康并没有一昧追求高产量,对手榴弹壳体质量同样有严格要求,

军工局制造的手榴弹质量必须稳定可靠,这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是要交到战士们手上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