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有望神作

一下子,有八十万户原本挂名在世家大族底下的隐户逃户重新被统计出来了。

他们藏在世家大族底下当隐户的原因很好理解,因为世家大族是免税的,他们藏在世家大族底下,每年交给世家大族的钱比赋税少一些。

可是每丁交够一千五百钱的z策一出,他们发现交了钱未来五年不用缴纳赋税,比跟着世家大族当隐户划算,所以就被统计出来了。

宇文融干的这么好,朝廷的户籍上面多了八十万户,不出意外的话果然出意外了,他被流放了。

这已经是一颗大雷了,而且根本无法拆除。

另一颗大雷便是河北势力,当初关陇集团击败了河北势力,为了避免河北再次出现一个能和关中对抗的势力,把有名的古都邺城直接毁了。

关陇集团一直在吸河北的血,一直都在打压河北势力。

这点看窦建德、刘黑闼就知道了。

特别是刘黑闼,被李二打跑了一次,到突厥借了点兵回来了,几个月的功夫,又把半个河北打下来了。

要知道当时的河北是一个地区概念,有现在的好几个省大。

刘黑闼的事已经证明了河北当地有非常多对关陇集团不爽的人。

刘黑闼被灭掉后,这种不爽的情绪没有消失,只是被暂时压制住了,只要关陇集团不放弃打压河北势力的想法,这颗雷早晚会炸的,拖的越晚炸的越响。

这就是一口高压锅,唐朝内外的压力都不停往里面灌。

比如,河北地区以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口,常年贡献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税收。

又比如,当时河北地区的河东、幽州、范阳一直和草原游牧势力对抗的前线,边境地区的兵源大部分都是河北地区提供。

一句话概括一下就是缴纳的赋税最多,打仗要上,完事了获得的地位待遇与付出完全不对等。

安禄山的造反是得到了当地很多门阀、世家大族支持的。

后来安禄山死了,他曾经管理的三镇照样和朝廷持续对抗,成为中晚唐一直无法铲除的心腹大患。

安史之乱结束后,在河北地区安禄山被奉为大贤至圣先师。

当时虽然有了科举制,但试卷上考生的名字是没有遮挡的,非常不公平。

杜甫够有才华吧,落榜了不止一次,最后靠写了一篇歌功颂德拍马屁的文章才被看见,获得待用的资格。

直到安禄山的军队打进长安,杜甫也仅仅只是一个仓库管理员而已。

他这种级别的人没有资格跟玄宗跑路,连叛军都懒得搭理他。

杜甫的家世背景和当时的普通读书人相比还算可以的,他都这么难混,一般的读书人想靠科举出人头地难如登天。

所以普通人晋升的渠道只剩下军功一条。

大量有才华有能力却没有平台发挥的人来到安禄山管理的三镇,因为这里是北方的最前线。

只要在战场上立了功,安禄山真的会帮忙向朝廷请功,虽然他这么干有收买人心的算盘。

总结,安史之乱是一定会爆发的。

因为当时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了,只需要一点火星,这个火药桶就会瞬间爆炸。

这是没人可以改变的局面,人类能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不会吸取教训。

明末的崇祯帝,明明京城的王公贵族们加了有那么多钱,他们却连一分钱都不舍得掏出来充当守卫京城的军费。

李俞跟陈楷鸽说了很多。

陈楷鸽听的心服口服。

他总算知道李俞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好剧本了。

李俞要些一写剧本,真的会下苦功夫认真研究。

把李俞刚才说的那些话记下来就是一篇研究唐代历史的论文,还是非常棒的论文。

听李俞讲的那些话,陈楷鸽能够理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句话了。

原来在大势的面前,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这个大势,能力很强很强的人也仅仅只能做到延缓危机爆发而已。

比如宇文融,他查了一下隐户逃户,让朝廷户籍本上多八十万户人口。

他立马就被人搞下去了,因为他得罪了太多人。

用不了多久,那八十万户还是会成为躲在世家大族下面不向朝廷缴纳税赋的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