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与近代步枪的差距

皇明圣孙 西湖遇雨 3834 字 5个月前

只见一排排铁砧上,匠人们或挥锤锻打,或精心打磨,一件件火铳的零件雏形在他们手中逐渐成形,那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在匠人们熟练的操作下,却能够变成构成火铳的一个个部件。

“殿下请看,这便是现在做燧发铳的铳管。”少监指着一个刚刚成形的铳管说道。

朱雄英拿了起来,如果要求不严格,或者说肉眼大概一看的话,那么这些铳管基本上是一样的,但用测量工具来测,里面的差异就出来了。

少监解释道:“虽然我们已经尽量按照一致的要求来做了,但每一支枪管的尺寸还是存在一点点差异。”

这是没办法的,手搓就是这样,取决于工匠的熟练度,甚至取决于当天的状态,是不是吃得太饱,是不是太冷导致手抖,是不是太热导致手心都是汗

不过朱雄英并没有责怪什么,而是点了点头,目光扫过那些正在加工的枪管,心中已经有了主意.要实现火器的大规模生产,并且保证每一支火器都具有相同的性能,就必须引入更先进的测量和加工设备,当然了,测量还在其次,主要是加工设备,也就是车床。

朱雄英的心里,已经基本上定下了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一方面是要获取电力,就要搞来能跟蒸汽机配套的发电机,以煤炭为燃料进行火力发电;另一方面要大规模制造,就要有机床,数控机床没条件不要紧,可以先弄一些落后的机床,毕竟不管怎么落后,对于大明世界来讲,都已经很先进了。

实际上,之所以产量提高不上来,跟现在明军基本上不再新造火绳铳是很有关系的,之前的火绳铳结构比较简单,直接一个圆管,尾端会有一个放点火引线的孔,和火炮一样,装入黑火药,再放入弹丸,后面小孔插入引线,使用时候点燃引线,等到火药引燃,将前端弹丸发射出去。

而现在就复杂多了,毕竟燧发铳跟火绳铳之间,看起来只加了一个燧发机构,但内部的差异却很大。

而燧发铳想要继续向近代枪械发展,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冶金技术,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让金属材质的枪管强度更高,加工工艺的变化进步也让枪管制造更容易,管壁更薄而能保证承受火药气体的力量而不炸开大明现在突破了“钢的获取”这一技术难点,因此是可以继续往前走的。

他们继续前行,来到了火药填装的工坊,这里的气氛更加紧张,匠人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生怕一丝火星引发不可预知的危险。

朱雄英仔细观察着火药填装的每一个环节,心中默默盘算着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确保安全.看了半天也没什么好想法,劳动人民都是很有智慧的,只要不是那种跨时代的想法,一般在不断地实践经验中,都已经总结出来了。

实际上,粒状火药早就开始用了,二十年前明军就知道火药作为混合物,粉状火药容易分层,容易受潮,其燃烧效能不稳定,因此开始采用颗粒火药,只不过是比较原始的颗粒火药。

但不管如何,颗粒火药的性能都更稳定,威力更强,而且火铳手的训练成本远远低于弓弩,自然远程武器开始从弓弩向火枪转换。

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所列的鸟铳火药配方,就已经非常接近现代黑火药配方,在这个时间点前,世界的其他国家并没有类似的配方,所以现在大明的火药水平,其实是很不错的。

或者说,相较于火铳,其实火药是先进的.毕竟现在大明用的火药,就算放到现代世界历史上的清末,其实都是够用的,到十九世纪中叶时,黑火药仍然是轻武器的基本发射药。

而火枪技术的突破,重点并不在于火药,而在于另外两项,这也是今天朱雄英来的主要目的,因此火药的事情,他并未说什么。

穿过火药填装的工坊,他们来到了火铳组装区域,这里匠人们正忙碌地将各个部件组装在一起,每一支火铳的诞生,可以说都凝聚了无数匠人的心血。

朱雄英驻足观看,看的相当认真,仿佛要看透这每一道工序的精髓,他走上前去,仔细观察匠人们的手法,不时地点头称赞。

说实在的,对于朱雄英来讲,这些匠人可比绝大多数文官要有用多了,在他看来都是大明最宝贵的财富。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他们的双手,承载着国家的安宁与荣耀。

李景隆站在一旁,也被这繁忙而有序的场面所吸引,他此前其实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军器制造场景。

而马三保则是什么都没说,只是看着朱雄英,马三保觉得这位长孙殿下对军事、对战争的理解与洞察,远非一般人所能及,这时候肯定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殿下,这便是我们兵仗局目前的生产状况。”

少监恭敬地说道:“虽然已经尽力提高生产的速度,但由于熟练匠人数量的限制,还是无法大幅度提升产出。”

朱雄英点了点头,他知道少监所说的话都是事实,但他也相信,只要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大明的火器制造水平一定能够迎来质的飞跃。

而他负责的,就是找出问题,然后点明方向,至于其他的事情,就是这些工匠来完成的了。

“你们的努力和付出我都看在眼里。”朱雄英说道,“未来肯定会有更好的设备来提升产能,另一方面,这些匠人技艺精湛,为大明立下了功劳,也要好好嘉奖,希望他们能够保持对火器制造的专注,只有真正热爱这门技艺的人,才能制造出精良的火器,对吧?”

匠人们听了朱雄英的话,都纷纷点头,可以说是深受鼓舞纷纷,表示将继续努力为大明朝的火器制造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过朱雄英不仅要提升大明的火器制造水平,还要规划整个军事工业的发展方向,以确保大明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降维打击的地位。

朱雄英环顾四周,目光中闪过一丝坚定,他转身对主管兵仗局的少监说道:“如今,我有一项重任需要他们协助完成。”

少监闻言,连忙躬身道:“殿下请吩咐,定当竭尽全力。”

朱雄英点了点头,沉声道:“现在需要调拨匠人,来研发下一代的火铳,也就是能够对燧发铳实现全面超越的火铳,具体的设计思路,我会跟他们讲,需要你安排十余名最擅长的大师傅来协助。”

少监闻言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连忙应诺,他知道这位吴王殿下对火器的重视非同一般,这次调遣匠人,定是为了了不得的新东西。

很快,少监就找来了这些人。

所谓“大师傅”,指的是工匠里面最受尊敬,手艺最好的匠人,跟年纪有关系,但关系不是特别大,主要还是技术水平。

而找到了这些人以后,李景隆和马三保继续去完成他们的任务,根据战争期间陆师水师的实际体验去反馈现在燧发铳的改进意见,朱雄英则是交代给了他们下一代火铳的研发方向。

因为火铳的极大进步,再加上世界上没有同样列装足够规模火铳的对手,所以“排队枪毙”这种场景,注定不会出现了,大明会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到下个时代。

而下个时代的关键,就在于三大技术。

——膛线、定装弹、后装发射。

朱雄英的目光扫过面前十余位肃立的大师傅,每一位都是工匠中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