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大清天命·中外一体
天幕上。
自秦至清的疆域图依次排列布满天野。
中国的疆土在不停扩大。
但下一瞬,每一个朝代的疆域图又都变成了大小不一的彩色图。
那些彩色图布满在疆域图的周围。
唯有一个朝代,它的疆域图依然是一体颜色。
『清』
……
【在是元代以前的中原王朝,其应对边疆及其以远地区夷狄的重要策略是羁縻治策。】
【古人谓“羁縻”的本意,在于朝廷掌握要害诸如马之“羁”(笼头)、牛之“縻”(鼻绳),能有效控制蛮夷而又较宽松随意,“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
【其治策源自春秋战国,秦朝以后,逐渐成为中原王朝施用于边疆及其以远地区的治边之策。】
【基本内容,是中原王朝借重边陲夷狄首领的势力进行控制,即根据其势力的强弱,分别赐其首领以王、侯、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封号,实行土职代管或与所设郡县参差而治。】
【朝廷为分封的王、侯、邑长和将军、都督等配备协助管理的官吏,规定予封土职的级别类同于边郡或县。】
【受朝廷所封的王、侯、邑长或将军、都督与刺史等,世袭其职,世率其民,并不属于国家的正式官吏。】
【朝廷对各级土职的管理相当松弛,亦未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对相关问题的处理亦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此外,王朝经营边陲通常不指望经济回报,在此类地区大多象征性征收少量贡纳。】
【羁縻治策的主要特点,是施行的范围十分宽泛,施行对象包括边疆的蛮夷和与中原王朝有往来关系的邻邦。】
【换言之,中原王朝施用羁縻治策的对象“蛮夷”,所指是与华夏对举之“夷”,即华夏以外的其他文明。】
【晋人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其中心内核清楚的表明中原王朝区分夷或夏,大体是根据不同文明的差异,非华夏者均被中原王朝称为“蛮夷”。】
【这就是“华夷之辩”】
【也是元代之前,中原王朝治理边疆的思想内核。】
……
大秦。
宫殿内一片寂静。
在场的众人都是聪明绝顶之人。
听话听音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但也因为这份本能,他们更加难以接受天幕内的深刻涵义。
守中治边,守在四夷。”
这就是羁縻治边思想的体现。
腹地得到保障,王朝才能生存。
守中之地与四夷之地有明确区分,守中方可治边!
治边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腹地的安定繁荣!
在边陲实现守在四夷,做到内华夏而外夷狄以及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而汉唐两朝为顶峰的繁荣,与四周边陲得到有效防卫不无关系。
但天幕话后的意思却不是这般。
“其实,也没什么不是吗?”
萧何先打开言路。
他有些忐忑的看着眼前地砖,颤着声音道:
“唐太宗也依胡汉一家、天下一体的治理理念?他不也……”
话未说完,冯去疾肃穆开口道:
“但他是中原天子。”
殿内再次沉默了。
中原天子可以决定“华夷”“胡汉”
这是天子的职责。
但清朝皇帝不是。
他们是“夷”!
半晌后,上位处传来一声叹息。
底下四人都沉下了头,不敢言语。
夭寿了!!皇帝叹气了?!!
嬴政半垂目,脸上浮现一丝悲色。
这心事还得从那混球那边说起。
对于汉朝,他是羡慕的,但他并不仰视。
刘邦关于“民”的见解他也认同。
但认同归认同,理解归理解,感受归感受。
问题就在这里……他感受到了悲哀。
他的叹息不是基于什么华夷之辩还是不辩。
用楚武王的一句名言:
“我蛮夷也!”
真按照华夷之辩来讲,秦国也是蛮夷。
他叹息的是自他往后的一群中原天子。
能跳出一国之君的身份,着眼四海万民的只有两人。
唐太宗、雍正。
而雍正不是中原天子。
换句话讲。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最上心、最做出成绩的,是名外人!
还是名夷人!
那华夷还有什么可争的?
是自己无能无为,然后抱着祖宗留下的东西等死,有一个正统之名。
还是让贤为能,让祖宗留下的东西发扬光大,但得一个不孝之名。
两者又该如何选择呢?
“雍正……天子也。”
……
大汉。
“边陲之患为手足疥疮,腹地之困才是致命的胸背毒疮。”
刘邦突然想起明清之前,历代皇帝对边患的认知。
他同样这么认为的。
但现在,还真就感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味道。
治边之策既不能与内地雷同,亦不能固定化或模式化,而应保持必要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但问题来了。
天幕既然提了这事,那说明它一定是有落后不足的地方。
可不足在哪里呢?
刘邦看向吕雉。
吕雉同样拧眉不解。
两人对视一眼,一人一句的对讲开来。
“封邦建国。”
“郡县。”
“郡县封国。”
“州……”
“等等!”
刘邦突然抬手打断吕雉的话语,看着吕雉正色道:
“郡县封国……娥姁,你认为封国是国还是郡县?”
吕雉刚要回答当然是郡县,但话刚到喉咙这里就咽了回去。
但它是封国。
刘邦看着深思的吕雉,再次轻声道:
“那么,羁縻……是国家本部,还是国中之国呢?”
!!!
……
【但羁縻治策适用范围过于宽泛,造成边疆蛮夷治策与邻邦应对政策的混同。】
【汉唐等王朝以邻邦的君主为王、侯或将军、都督等职的记载屡见不鲜。】
【这一时期应对边疆蛮夷与邻邦的政策,两者间虽有一定的区别,但制度性的特征并不明显,中原王朝对边疆蛮夷和邻邦长期施行容易混淆的政策,对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对边疆统治的深入。】
【以羁縻治策为亘古不变之策。从秦汉至唐代,基本上看不到根据南北部边疆的差异和不同时期的变化,对羁縻治策进行相应调整的记载,可说是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