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和通泊之战

天幕上。

罗幕大开的营帐内,三位将领看着中间的沙盘商讨着什么。

“如今我们手里的全部军力约为六万人。”

站在正中央,钩鼻狭目,甲胄不离身的将军指着沙盘里的两方列阵沉声道:

“而清朝的两大军团也是六万人,看起来旗鼓相当。”

“但是,我们西边要防备哈萨克,北边得防备沙俄,所以具体能动用骑兵只有三万人左右。”

“在单一方向上,我们处在绝对的劣势,是无法同时应对两路清军。”

话音刚落,站在他右手边,穿着一身白色的麋鹿皮甲,头戴黄檐宽帽,浓眉大眼的年轻男子忍不住开口道:

“哥哥,你究竟有什么计策就直说吧!”

站在将军左手边,一身貂皮外套,身上穿着绿色的印花长衣,手捻念珠的年长者眸光闪动,疑声道:

“你是想声东击西?”

将军点点头,对年长者道:

“我准备将这些能动用的骑兵分为两部分,分别由叔叔和墨尔根戴青率领。”

将军又看向右手边的年轻者,笑道:

“墨尔根戴青,你先率万余骑兵沿吐鲁番机动,在清军西路军方向作佯攻,做出我大军主力进攻巴里坤和青海的战略态势,吸引清军主力向这一方向集结。”

“随后……”

将军在沙盘上划了一个弯弧。

“你在向北做大迂回,与在北方的叔叔主力会合,一举吃掉清军的北路军,兼并科布多和乌梁海!”

年轻者看了看沙盘,点点头。

年老者也面带微笑。

将军看着沙盘,笑道:

“这一仗,我要让清朝皇帝知道,谁才是青海的主人。”

……

【雍正九年(1731)正月初四,小策凌敦多布率六千骑兵袭扰巴里坤,并分兵一千,去往西域和青海联系的咽喉要道——噶斯口。】

【岳钟琪遵照雍正帝“持重敦本”的要求,令西路军在各处固守,不予迎战。】

【但准军出现在噶斯口的消息传来让雍正慌了,他担心准军会进入青海。】

【于是,他紧急在甘州、凉州、西宁三镇招募绿旗兵七千人,并发青海蒙古骑兵一万人,发科尔沁等部蒙古骑兵五千人,共同协防青海。】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被这雍正逗乐了。

“他这是在玩命向西路军方向增兵,是生怕套里的人不够多啊。”

“哪有这么打仗的。”

“这不纯让人溜着玩吗。”

卫子夫则疑惑道:

“但雍正的担心不无道理,说是佯攻,也可能变成真攻啊。”

刘彻倚着软榻,看着卫子夫笑。

卫子夫被笑得有些不好意思,羞涩埋怨:

“陛下!”

刘彻看着低头娇羞的卫子夫,牵起她的手,又对一旁的小刘据道:

“据儿觉得应该怎么做?”

卫子夫的羞涩褪下,转而起了一丝担忧。

“陛下,据儿还小。”

刘彻握了握她的手,让她不必担心。

小刘据歪着头想了想,稚声道:

“可能会以不变应万变吧,待粮草与兵力齐集,硬推过去。”

刘彻乐了,对着卫子夫道:

“这小子是个费钱的。”

卫子夫弯了弯嘴角,敷衍笑着。

刘彻则看向小刘据,再次问道:

“那你想想,若是你表哥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小刘据听到表哥二字,眼睛一亮,随即板着小脸认真去想。

卫子夫不由看向儿子,刘彻也带了几分期盼之意。

但小刘据实在想不到要是霍去病在,他会怎么打。

“儿子不知道。”

卫子夫有点失望,但也还好,毕竟会按兵不动也算会打仗。

刘彻更不失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吗。

“子胥!你来讲讲你会怎么做!”

小刘据一回头,就看见站在门外的霍去病。

“表哥!”

被刘彻暗示等在内外的霍去病这才踏入殿内。

“陛下,娘娘,太子。”

刘彻笑着招手。

“别弄那一套了,快来坐下。”

霍去病行礼坐下,腰背挺直。

刘彻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

“跟你表弟说说,要是你,这仗怎么打。”

霍去病早就在内外想好了对策。

说实话,这也就是陛下问,同时是给表弟开开蒙。

不然要是别人问他,他非给他一拳头。

这么显而易见局势还得问?

“如果认为对方打到哪,自己就在哪里增兵防守,是根本无法对抗其骑兵的战略机动性的,徒然空耗国力。”

“应对这种局势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以机动对机动。”

霍去病笑着抬眼瞥了一下天幕,自信道:

“你敢进青海骚扰,我就直捣你的腹地!”

“给我精兵八千,兵给马两匹。”

“我就能让他从哪来的回哪去!”

刘彻看着自信无比的霍去病,笑得十分大声。

“据儿,看见没有!”

“多跟你表哥学学!”

“哈哈哈哈哈!”

……

【当时,岳钟琪请求:“亲率精兵一万进击乌鲁木齐,每兵给马二匹,带二个月口粮,以步兵、军兵七千继进。出其不意,乘机袭击。”】

【但是,因为阔舍图的失败,雍正帝对岳钟琪的指挥能力不再信任。】

【他驳回了岳钟琪的请求,并在批复中略带讥讽地说道:“既作筑城游击之计,何必在急取一时小利”】

【“直捣巢穴之议姑置无论,唯思万全必胜之策。”】

……

曹魏。

曹操抚着胡须,摇头失笑:

“一次没上过战场的皇帝,却在教死人堆里滚了许多年的将军该如何打仗。”

“在战场之上,动态博弈,怎么可能有万全必胜的策略?”

“这雍正……怎么一股子崇祯味儿呢?”

曹丕束手恭敬而立,轻声道:

“父亲,依儿子所见。”

“雍正此人虽疑心颇重,但能在康熙眼皮子底下锻炼多年,绝非崇祯能比。”

曹操也只是随口一说,话头一转:

“你觉得密折的制度如何?可不可用?”

曹丕听到这事就脑袋疼。

自打康熙的密折制度出现,这老头就天天琢磨这套。

问题是,行不通啊。

“可用,但不是现在。”

“其余不说,丞相被架空,三公是废是立?”

“三公废,九卿改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