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平定三藩

康熙背负双手,悠悠道:

“鳌拜罪大,但罪不至死。”

“班布尔善恶极,需彻底灭之。”

……

天幕上。

身形单薄,面容削瘦的少年皇帝看着大清疆域。

一双黑黑的大眼睛紧盯着南方之地。

……

【康熙十二年(1673)镇守南方的三大藩王的奏请——平南王尚可喜的请老归养,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的疏请撤藩,都被康熙帝同意。】

【尚可喜请老在前,他同时请求准其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结果被康熙帝拒绝。】

【年轻的康熙,认为三藩势力尾大不掉,对国家统治不利,决意撤藩。】

【这事却不是康熙突发奇想。】

【清军入关时,有一些明朝的将领向清朝投降,虽然向清朝投降了,但是却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他们的势力在当时也不可小觑,所以形成了三藩割据的局面。】

【而三藩所指:便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

【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和他的儿子尚之信。】

【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和他的父亲耿仲明,以及耿继茂的儿子耿精忠。】

【三藩虽然表面上属于清朝,其实却是“独立王国”。】

【从顺治皇帝开始,清朝每年要拨给三藩行政和养兵的开支,其中由平西王吴三桂的实力最为强大,朝廷拨给他的银子也最多。】

【顺治十七年为例,国家赋税收入是八百七十五万两银子,而云南却要支出九百多万两,因此,形成了竭全国财力,尚不能满足一藩需求的情况。】

【到康熙亲政之后,国家财政状况并没有好转,国家的大部分款项还是被三藩消耗。】

……

大明。

马皇后吃着坚果,忍不住吐槽着:

“这最起码还算个理由。”

“毕竟单凭这一条,小皇帝就有足够的理由撤藩。”

“可不像那朱允炆。”

一身铠甲脏乱,头发潦草,灰头土脸的朱元璋正大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

疯狂刨饭!

“呼噜噜!唏律律!哈!”

朱元璋吃完最后一口,打了个饱嗝。

马皇后这时才按耐不住好奇心问道:

“有那位帝君在,你怎么还混成这般模样?”

朱元璋闻言一下子就沉默了,过了好半天,长叹道:

“咱差点就折在东瀛了。”

“那些蛮夷大炮……确实是战场利器。”

马皇后奇怪了。

“就凭朱厚熜的身手还护不住你?”

朱元璋尴尬了一下。

“那个……这个……”

“咱一开始不是怕他放不开手脚吗,就在远处旁观……”

“谁知道那小破地方有那么多门大炮!还打那么远!”

“他娘的!跟天幕里显示的完全不一样!”

原文在六#9@书/吧看!

说着说着,老朱恼羞成怒了。

“不行!那玩意咱们也得造!”

马皇后一边吃着榛子一边道:

“那你得好好想想,怎么处理祖制这玩意儿了。”

提起祖制,朱元璋一个头两个大!

祖制跟制度挂钩,制度是为了安民制官,制官是因为这帮人太他妈不靠谱了!

“……这都是什么事啊……”

朱元璋按着太阳穴,一脸愁容。

……

【除此之外,三藩还私自设立税卡,私自铸造钱币,甚至圈占土地、掠卖人口。】

【吴三桂还自行选派官员,成为“西选”,俨然一副皇帝的样子。】

【所以三藩成了康熙亲政后最需要立刻处理的事情。】

【否则,这些不把皇帝放在眼中的三藩早晚会威胁到大清在整个中国的统治地位。】

【但撤三藩,并不能说撤就撤,因为三藩毕竟掌握着一定的军队。】

【康熙十二年。三藩上书撤藩。】

【而面对吴三桂和耿精忠的上书,朝中大部分官员对撤藩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三藩只要不谋反,还是应该留着,只有少数大臣支持撤藩的想法。】

【康熙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说:“吴三桂等蓄谋已久,如果不尽早除掉,将来必成祸患,

撤也反,不撤也反,不如先发制人。”】

【于是,下旨将“三藩”全部迁到山海关之外。】

【又下诏削夺吴三桂的官爵,并公布他的罪状。不久,又将留在京城的吴三桂之子吴应雄逮捕、处死。】

……

{其实这个时候大臣们不同意撤藩不是因为害怕,清廷虽然定鼎燕京、入主中原,但长期的征战已严重破坏了国民生产。}

{三藩坐拥重兵,不断坐大,擅自进行人事任免,严控财赋,并向北扩展,成了好不容易打下明朝疆域之后的清朝的最大毒瘤。}

{早在索尼领衔的四辅臣时期,朝廷就已经对割据云南的吴三桂动了手。康熙二年,即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了他的平西大将军印信,接着又将他的地方官员铨选任免之权收归到吏部。}

{康熙六年,吴三桂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擅权的鳌拜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又剥夺了他的司法特权,命令平西王辖区逃亡事件,都必须归有司审理,王府属官不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