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到处都是的海蛎子、海虹、海瓜子等不值钱又不难挖的东西,暂时先不动手,先找其他的。
走到近前,冯晔一眼就看到了一个大的海蛎螺,正在吃海蛎,他顺手就笑纳了。
紧接着他就发现了一大片的辣螺,大大小小聚集在一起。
还好他没有密集恐惧症,要不然得头皮发麻。
太多了,挑不过来,管他大小,一锅端就是了。
直接把桶放在下面接,一只手在上面划拉,辣螺就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往下掉进桶里,还有不少掉进水里了。
美滋滋地收割了这片辣螺,刚转移阵地,就发现了两块礁石间的缝隙里有一大片簇状的佛手螺。
佛手螺的学名是龟足,还有一大堆别名,比如石蜐、狗爪螺、龟脚、鸡冠贝、观音掌等。
这东西虽然不好挖,但能值点钱。
冯晔小心翼翼地挖了下来,正要放进桶里,不经意一看,顿时惊了。
这不是佛手螺,这是鹅颈藤壶。
鹅颈藤壶是大家熟悉的名字,其实它真正的名字叫做茗荷。
之所以叫鹅颈藤壶,是因为其有一截像天鹅颈一样细长的茎。
在后世,鹅颈藤壶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海鲜之一,特别受西方各国的青睐。
由于生活在海流交换较为频繁的岛屿礁石缝隙里,采集十分困难,所以也被称为“来自地狱的海鲜”。
佛手螺和鹅颈藤壶长得很相似,其实不是同一种东西,不过都归茗荷科。
区分它们首先看颜色,佛手螺呈淡黄色和绿色,鹅颈藤壶则是紫褐色;其二就是茎,佛手螺也有茎,但是很短。
仔细一点的话,佛手螺和鹅颈藤壶其实还是很好区分的。
既然被他看到了,自然不能放过。
就算是在这个年代还不值钱,留着自己吃也好。
这东西生长在礁石缝里,不是很好挖,冯晔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这一大片挖了下来。
这一大片挖完了,他也不急着挖别的了,专门寻找鹅颈藤壶来挖。
每在一处礁石上看到一簇一簇的贝类,他都要先挖一点下来区分一下。
为了不弄混,遇到佛手螺直接就不挖了,只有鹅颈藤壶他才挖,要不然混在一起,挑都能挑死个人。
在周围的礁石上寻找了一圈,他也总共只挖到了三四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