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阳说是来见郑橘子的,结果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跟郑老太太说当年,两个一把年纪的人将曾经共同认识的人一个一个拿出来说,说着说着还时不时的抹了抹眼泪。
郑家在本地也算得上大户了,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老的少,死的多,长寿是件好事,但是长寿面对的往往是更多的生离死别。
这么多年过去,曾经唠叨自己的长辈们,跟自己长大的同辈们,还有那一点点大的小毛头们,都一个个的在时间的长河里离开了。
以至于像郑老太太家这种不是很亲的亲戚居然已经成了了关系最近的亲人。
郑老太太何尝不是如此,自己的兄弟姐妹们都已经没了联系,大部分都已经阴阳两隔,男人的兄弟姐妹连着男人都已经不在了。
不过她比郑维阳强的是她还有孩子,儿子、孙子、曾孙,人生还有很多很多的血脉亲人,在她的人生中,感觉还是满足的,甚至还有些窃喜。
以至于郑维阳想要过继一个孙子去,郑老太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她有好多个孙子呢,若是能用一个孙子攀上一个大官也很划算。
答应之后又后悔了。
她儿子是多,但除了老大,另外几个孩子的儿子并不多。
四个儿子三个下面都是独苗苗不可能过继的,不然这儿子也就别想要了。
也就老三有两个儿子,但两个儿子都已经结婚成家了,也不知道他们愿意不愿意,老三愿意不愿意。
郑维阳来的时候是没有这样的想法的,他回来只是了却最后的思乡之情。
既然已经是孤家寡人的命了,有一个继子将来为自己处理后事就足够了,他的血脉亲人都已经没有了,他也没往那个方面想。
但是他听说了郑橘子的各种事迹,也看到了这个鲜活的孩子,加上郑老太太说起孩子就神采飞扬的样子,那种骨子里的传统思想又忍不住的冒出来。
华国的传统就是这样的,对血缘关系总是多几分的看重,尤其是年纪大了,谁不想有几个血脉亲人在身边呢?
郑老太太的孙子们总归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
认过去与继子一家相比都要多几分亲切。
“不用孙子,孙女也可以。”听郑老太太说出几个儿子的为难之处,郑维阳很适当的退了一步。
乡下人确实注重传宗接代,想要人家的儿子很难,但若是换成女儿应该容易很多。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看中的本就是郑橘子,他就觉得这孩子对自己的胃口。
他身边不少人家的孩子现在都浮躁得很,哪里有当年吃苦耐劳的精神?
一个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有的仗着家里有点背景还吆五喝六的,就跟资本家的少爷小姐一样。
今天虽然与郑橘子交流不多,但吃了她做的饭菜就知道这孩子是个听话好孩子。
在家有华国女子的传统美德,在外也不拘泥古板,小小年纪就能做外贸生意,哪怕是在洋人面前也不卑不亢,他是真心
郑维阳说是来见郑橘子的,结果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跟郑老太太说当年,两个一把年纪的人将曾经共同认识的人一个一个拿出来说,说着说着还时不时的抹了抹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