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定堡逃走的兴汉士兵的确是朝廷放在永定堡里的眼线。毕竟这么重要的堡垒,万一有什么不好的苗头,他们应该及时向朝廷报告。
眼线不止一个,但有勇气在连一匹马都没有的情况下就在草原上夜行的眼线,只有这么一个。
他有勇气也有运气,最终在离开了永定堡之后,他没有死于狼口,还被昭义军本来就不多的侦骑发现了。
昭义军的侦骑在长期和北原侦骑的对抗中,所剩非常稀少。每一个都是宝贝似的,不仅允许他们看见敌人就跑,而且马匹的体力剩一半就能往回走了,绝不把体力耗到一半以下,免得被胡骑拼命追,马匹跑到没力气最后被逮住。
这些都是从血的教训里学习到的“经验”。
一开始昭义军的侦骑发现这个蹒跚而行的士兵时,还以为是胡人的“诱饵”,本来想走掉的。但是在回头遇到另一个己方侦骑说了此事之后,两人还是结伴而行,回去再看一眼。
他们逛了几圈发现没有埋伏,才缓慢靠近搭话,发现确实是永定堡的士兵,而且他的确带来了令人震撼的消息。
他们不敢怠慢,将他拉上马,带回了昭义军。
昭义军是昭义节度使狄鸿熙的一言堂。因为昭义道此地身处前线,战事频繁,因此必须有专断之权,而不用事事禀报朝廷。所以兴汉就在此地设立了昭义节度使,大权揽于狄鸿熙一人之手,等于一个小王国了。
大家叫它昭义军,是因为昭义节度使的存在就是为了组建来对抗北原的。所有的节度使大致都是对抗外敌或者镇压地方。
不仅所有人力、税收都直接进昭义军的囊中,朝廷还得每年拨款发钱给昭义军,让他为兴汉抵御北原。
按道理来说前线的堡垒群其实也在昭义军境内,但是如果连堡垒群都受昭义节度使控制,那整个北方的安全就全操持于一个人之手,影响太大。因此堡垒各有主官,且不受昭义军节制。
昭义军以前还算能打,但是随着堡垒群成了重中之重,他们也不得不在很多时候做出牺牲,为粮草辎重送进堡垒中对抗胡骑。因此随着北方人口越打越少,朝廷的拮据,支持昭义军的力度越来越小,它自然也越变越弱,连骑兵都没多少了。
永定堡里的眼线在见到昭义节度使狄鸿熙之后,狄鸿熙觉得自己如同天书?
“你说谁生擒了兀里烈?”
“有一支兴汉军队现在占了北原的首都古尔车城?”
“侯志新也降了这支兴汉军队?”
“送上去的粮草装的几乎全是木屑?”
狄鸿熙很难相信这么离谱的事情发生了,当然追问各种细节,然后考虑要不要派人去永定堡和中兴堡核实一下。
因为太离谱所以狄鸿熙反而有点相信,或者说他潜意识里希望这种事能真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