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李春芳做此事,恐怕还会引起徐阶的不满。徐阶一向以心学巨擘而自诩,李春芳去做此事,肯定会让徐阶不满的,徐阶可不是什么善类,所以朱载坖还要仔细斟酌此事。
朱载坖问道:“高师傅,此事可难否?”
在朱载坖看来,这事可不容易,毕竟此事当年是出自于嘉靖的圣裁,要想将其推翻,谈何容易?一旦因此惹怒嘉靖,恐怕李春芳就惨了,按理说李春芳不是这么冲动的人,所以朱载坖想问问高拱。
高拱笑着说道:“殿下,李学士想来已经有所成算了,而且以臣看来,此事应该没什么危险。”
接下来高拱就为朱载坖解释了此事,对嘉靖来说,当年为什么要打击王守仁?因为当年嘉靖册封王守仁是兑现正德朝黄榜钦命,这在嘉靖初年有招揽士心的意义,但无形中也使嘉靖自己成为武宗旧政的继承者,诚非其所愿。故停罢新建伯,也是嘉靖与前朝政治遗产切割的表现。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嘉靖对王守仁的忌惮,作为当时唯一的文臣勋爵,其政治影响力始终为皇帝忌惮,王守仁在当时已经拥有大量的弟子门生,这批阳明弟子出于对老师学术、事功的推崇,皆不遗余力地保举守仁复出,甚至敢于无视祖制,推举王守仁这位非翰林出身的勋爵入阁。若其所议被朝廷采纳,王守仁就将以元勋贵胄、仕宦领袖、思想导师三者合一的身份屹立朝堂,无疑会形成一种与皇权相离的政治力量。
这是嘉靖所不愿意看到的,嘉靖好不容易才搞倒了杨廷和,现在又给自己再整来一个权臣,那不是自找没趣吗?
所以基于这个原因,嘉靖乾纲独断将王守仁停爵,其实并非是什么厌恶王守仁的心学,实则是王学一脉号召门徒互相唱和加上敢于放肆的社会文化力量深感不安,并尤其看重王守仁学术对朝中议礼重臣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新建伯的停袭是嘉靖对议礼朝臣进行整饬的结果,很不幸的将王守仁当成了那只鸡。
至于什么嘉靖对于阳明心学不满,说实话,嘉靖确实对心学一脉杂糅佛理,忽视帝王正统的学说有所不满,但是这只是嘉靖要打压王守仁找的借口罢了。虽然嘉靖虽下令严禁阳明弟子继续传习讲学,但整个嘉靖朝王学子弟在地方的讲会活动此起彼伏。
但是高拱也认为,李春芳想要推动此事谈何容易。虽然时移世易,嘉靖现在对于王学和王守仁还是很宽容的,但是你要说因此嘉靖就推翻自己之前的决定,谈何容易?何况徐阶恐怕也不会就这么放任李春芳行动的。
徐阶府上,徐阶正在和自己的好学生张居正聊天,张居正将李春芳表态支持马芳封爵的事情告知了徐阶,这也是徐阶将张居正安排在裕王府的重要目的,徐阶需要一个人为他收集信息。
徐阶笑着问道:“叔大怎么看此事?”
张居正说道:“恩师,李子实此事,恐怕别有深意。”
徐阶笑笑,起身站在窗前说道:“李子实何许人也?岂会为了区区一马芳也下场,他所谋甚大也,现在把主意打到老夫身上来了。”
徐阶、张居正都是人精,怎么会不知道李春芳是什么意思呢?李春芳想要以此为契机,推动给王守仁复爵的事情,张居正和徐阶都看得很清楚。
但是张居正和徐阶两人的想法不同,张居正对于王守仁毫无感觉,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对于心学这种聚众讲学,然后官场、士林互相呼应的做派是极为看不上的,虽然他的老师徐阶出身心学,但是他本人并不感兴趣,,所以对于李春芳想要谋划此事,张居正显得有些无所谓,王守仁复爵也罢,停爵也罢,在张居正看来无非是心学门人和嘉靖的角力罢了。
而徐阶对此则是极为警惕,徐阶自己很清楚,单论自己在心学中的地位,是远远不如李春芳这个欧阳德的嫡传弟子的,徐阶和李春芳同属与江右王门,但是欧阳德和聂豹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欧阳德是王守仁的嫡传弟子,当时士人都讲诵"致良知"说,其中多为欧阳氏学生,所谓"南野门人者半天下"。而徐阶的老师聂豹在王守仁生前,都没有被王守仁收为门下,王守仁死后,聂豹为苏州知府时,设王守仁神主,北面再拜,开始称"门生",见证人钱德洪,并刻书于石以志之。属于和郭德纲老师一样,拜照片的徒弟,含金量显然不能相比。
现在之所以大家公认徐阶为心学巨擘,那是因为徐阶是内阁次辅,现在的王门弟子中他老人家混得最好,一旦李春芳真的做成了此事,徐阶还能不能保住这个心学大佬的地位,可就难说了。
徐阶思虑了一会,对张居正说道:“叔大,明日去请李子实过府一叙。”徐阶还是要亲自问问李春芳的打算。
不过眼下关于马芳的事情,在京师确实是传的沸沸扬扬,连张居正也好奇道:“恩师,陛下真的有意封爵?”
徐阶点点头说道:“陛下确有此意,不过圣心难测,此事到底会如何,还尚未可知也。”
毕竟嘉靖是个极为善变的人,今天说要给马芳封爵,过几日又不同意也很正常,张居正说道:“恩师,殿下倒是对马芳极为看好,认为他是九边诸将之冠者。”
朱载坖对马芳的欣赏,在朝廷并不是秘密,朱载坖南下的时候,就请求马芳随行,马芳也凭借此功跻身总兵官,去岁俺答入寇,朱载坖也力主马芳统帅诸朕精骑,可见朱载坖对于马芳是极为信任的,张居正提出这点就是要请徐阶仔细思量。
朱载坖的担忧确实有道理,李春芳现在和裕王府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李春芳因为此事被嘉靖处罚,对于朱载坖来说绝对不是一个什么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