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儿就这儿!”
虽然里头是个啥情况,李建昆并不在乎,他想要的只是这块地。
在菜门营鸽子市放出消息小半月,让许大爷密切留意,可算有了喜讯。
一路驰骋,来到海淀小镇,路上捎了五斤刚上市的青皮橘子。
李建昆啧了一声,真要跑进中关村啊。
院子里毫无章法地,搭盖起十来个小厨房。
李建昆笑着搭话,不好跟他们搞僵。
呼哧呼哧!
刚驶过十字路口,念头还未落下,耳畔混合着风声传来一句。
要说这个地段,现阶段最优。
“大爷,哪个宅子?”
宁说真正的大四合院?
文化大家朱家溍先生,曾留下一张儿时照片,是在自家院中池塘划船的情景。
“大爷,是靠路边的房子吧?”
倘若此处确为私宅,那么接下来,少不了要跟他们打交道。
这是他唯二的要求:靠马路边,占地凑合。
“叮铃铃~”
律师说,不好意思,废纸一摞。
李建昆麻利蹬车,迫不及待。
饶是现在,在京城租房也是真便宜。
暂安处,162号,房屋九间,性质:私有。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新闻,啥背景忘了,民国时家族在京城拥有一百多间房。
呦嗬!
属实没辙,这年头哪有啥移动通讯,他但凡猫在燕园,有什么话,许大爷只能亲自来捎。
地上坑坑洼洼,石料损毁严重,入眼的几间厢房外,各有一滩污水,里面黄的黑的,不堪入目。
过马路,来到这座四合院外面。
许大爷指向马路对面,道:“呐,围墙最大的那个。”
但如今的问题是:
公有房总量的增加,远不及人口成倍增长,房地产公司已经没有余房。
“哟,小同志,忒客气!”
50年代,为使人人都住得起房,不得不启动房屋公有化,建立房地产公司,集体管控房屋,抑制租金。
越是大城市,越是如此。
这不大批知青返城嘛,许多人一时找不到地方住。
查个房屋性质,小事,记事簿哗哗哗翻开。
这年头城镇居民,多半居住空间,有限得紧。
离开院子后,许大爷递过来一张纸条,道:“小李师傅,人留的地址。”
房屋性质必须确认清楚,否则问题就搞大了。
“小李师傅,还往前。”
呦嗬!
要知道,国家刚建立那会,咱们面对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北平还在,已是万幸。
他一步约为70厘米。
直奔房管局。
得,咱也不指望。
当农村的化粪池使。
太小,搞不起还算凑合的阵仗,吃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