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笑了笑,被李晗打击多了,他早已习惯了。
毕竟人家打一开始,就称宗室为“老朱家”的。
“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是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什么是机器,举个简单的例子,我送过去的那柄针发枪,便属于机器的一种。
机器多种多样,像是大明的纺纱针织机,也是简单的机器。
这么说吧,你在电脑中看到的那些武器,全都可以被称为机器,甚至电脑本身,也是机器。
而我以前说的,英国一个工厂,之所以能够做到一个月的产量相当于整个江南织造一年,便是因为工厂,大规模采用了机器生产。”
朱元璋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这已经远远超过他的想象了。
电脑里的,那些铁甲战车,不用马匹便能自己跑,甚至还能飞上天,如若工厂里的机器也能自己动,自己生产,那场面将是如何骇人听闻?
他第一次觉得,自己的想象力,实在太有限了。
“随着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吸收更多的就业人口,这是大势所趋,而老朱你的担心,也并非杞人忧天。
农业人口的减少,势必会导致粮食产量的减少,这是一因一果的关系。”
看到这里,朱元璋打起十二分精神,这也是他一直担心的问题。
他希望老李能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答案。
“老朱你制定的户籍政策,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这样就有足够的农民来种粮食,同时还可以防止流民。
虽然限制了人口流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农民利益,我说的是否可对?”
朱元璋猛地点头,知我者老李也。
整个大明,能够同时看穿前两点的大有人在,但能看到最后一点的,却只有老李一人!
朱元璋再一次感慨,知音难觅啊。
这一辈子,能够得老李这一知音,足矣。
“不过老朱你没想到的是,工业时代,并不能简单用农业的思维去考虑的。
因此,要发展工业,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
跳出思维框架?
这个词语好新鲜,但是听起来却是那么的有道理。
咱老朱又学会一个新鲜名词了。
这便是咱最喜欢和老李通信的缘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