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让百姓们先有一个了解,免得正式推广的时候,百姓抗拒,出现意外。
这一年,铁铉在北方推行新政,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剩下的就只有顺天府和山//东.省。
永乐十七年,又种了一年。
玉米的最高产量,维持在了四百斤左右,
土豆和红薯的最高产量突破了一千五百斤,最低也有五六百斤,七八百斤的产量。
当然,这也是由于田地的优劣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不过相比于水稻、小麦、粟米等,不怎么挑地,且产量不低的新粮种,绝对能够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经过三年的种植,玉米等粮食的粮种已经储备了很多。
北方各省府都可以兼顾到。
南方各省也可以兼顾一部分。
朱棣对于各省府县的要求就是,在永乐十八年把新粮推广开,并且下发了最新编纂的新粮种植手册。
当然,不可占用种植水稻和小麦这些主粮的良田。
毕竟,在大明,水稻和小麦才是主流主食。
……
入冬前。
郑和带着船队回来了。
他这次带回了不少金银和货物。
去迎接他的还是杨轩。
一见面,杨轩就告诉了郑和一个好消息:英魂祠修好了。
地,是朱棣特批的,设计修建等都是由工部负责的。
没有任何人偷工减料。
规格材料动都在允许的范围内达到了最好。
随后,郑和又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船队众人。
英魂祠修好了,他们百年之后也能享受到后世子孙的香火,所做的事也能流传下去。
这对于他们,简直就是最好的奖励和鼓励。
等回到京城。
朱棣召见了郑和,后者也就此次出海的经历和收获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朱棣对此很满意,并让户部准备郑和永乐十八年出海所需的一应货物和物资。
之后,郑和又去拜见了皇后徐妙云。
这一次,杨轩也在。
和上一次见面相比,徐妙云如今的状态明显下降了许多。
看到郑和的担忧,杨轩在一旁解释:“御医说了,娘娘这是年纪大了。”
郑和闻言,点了点头。
算算时间,皇后徐妙云也五十好几了。
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高寿了。
不过作为当事人的徐妙云,心态却是相当好。
“三宝,你现在的样子,可是看起来比我还老啊!”
她笑着打趣。
“奴婢确是不年轻了,但娘娘看起来,倒是变化不大。”
郑和说道。
“呵呵,你也学会哄我了。”徐妙云笑道。
“奴婢不敢,奴婢所说,皆是发自肺腑。”
郑和赶紧说道。
徐妙云的容貌确实没有多大变化,只不过头上的银发更多了。
“好了,你这刚回来,我也就不留你了。”
“想来你已经迫不及待想回家看看了。”
徐妙云笑着说道。
郑和虽是宦官,但也是有子嗣的。
不过他的子嗣是过继的。
听到徐妙云的话,郑和再次行礼:“奴婢告退!”
说实话,他也想家了。
待郑和离开后,徐妙云又看向杨轩。
“小师弟,你也回去吧,这段时间,你天天进宫来陪我,我很开心。”
“但你也不能因此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啊!”
从徐妙云多次召见御医后,杨轩就放下了手中的事,进宫来陪师姐说话。
他心中清楚,师姐这是正常衰老,无法避免。
不是人人都能和自己一样,不老不死。
至于师姐还有多长时间,他不知道,也不敢跟御医确定。
他只希望时间能慢一点,再慢一点。
能让自己多陪陪师姐。
这个世上他亲近的人本就不多。
不管是在魏国公府的时候,还是嫁了人,师姐对自己从未变过。
杨轩也很珍惜这段师姐弟的感情。
“没事的,师姐,就是安庆让我来的。”
“她还说,明日要入宫来陪你聊天呢!”
“好啊,真是有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