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杨轩提醒,朱棣觉得朝廷要有自己稳定的供货渠道。
此外,在景德镇,朱棣也扩大了瓷器的烧制规模。
这些都是为下西洋所服务的。
除了这些,这几年,朱棣还往北方迁了不少人。
这其中,多数都是流民,还有就是犯了法,被流放到北方的。
文化上,老朱生前最后定下的政策,朱棣已经基本落实。
兴建学堂,统一教材,统一注释,还往北方输送了不少读书人,在各学堂担任教书先生。
千百年下来,圣人经典衍生出了无数版本。
传承悠久的大家族拥有的教育资源是平民百姓无法相比的,所以,普通百姓想要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实在是太难了。
老朱开国之后,搞出了八股,又规定了科举命题范围。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普通百姓更多的公平,也减轻了他们的学习压力,毕竟,科举现在只考四书五经。
但,四书五经流传至今,各个版本的注释都有。
一句圣人之言,竟然能有好几种意思。
大家族子弟接触的多,所以知识面丰富,在科举上有更多的优势。
普通百姓出身的学子,拿的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注释。
他们想要通过科举,难如登天。
所以,统一注释是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是,统一注释,就能统一读书人的思想。
这才是老朱最看重的,也是朱棣上位之后不遗余力推行此项教育政策的重要原因。
从这几年各地县试、府试、乡试普通百姓学子的上榜率就能看出此项政策的效果。
读书人越多,朱棣砍起人来就越加麻利。
不用担心像洪武朝一样,动不动朝堂上的官员就少一半。
而朱棣这与老朱相似的性格,也注定了他跟文官处不到一块去。
若不是二者之间有朱高炽这个太子从中斡旋,现在朝廷的施政效率怕是要打好几个折扣。
这一切,朱棣都看在眼里。
虽然嘴上什么都没说,但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总之,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是不可能有什么变化的。
……
大明就在这样稳步发展中前进。
冬去春来,时间也来到了永乐五年。
交趾发生叛乱,朱棣任张辅为总兵官,率军前去平乱。
永乐五年末,叛乱平息,张辅奉命留守,震慑别有心思之人。
永乐六年,六十五岁的张玉因早年间在战场上留下的旧伤复发,生命垂危。
朱棣召张辅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