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强化锦衣卫?

然而他们终究是不敢真的骂出口的,连反对都不敢太大声。

老朱对于这个提议,自然是一万个支持:

“好,这个建议咱同意了,将锦衣卫扩编成两个卫,不够了再说。”

然后他又对群臣说道:“也不怕告诉你们,咱准备离京继续巡视地方。”

“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这股贪腐之风。”

“告诉下面的人,谁落到咱手里,就等着被抄家灭族吧。”

众人听得心中一惊,太上皇这把刀,终于又要出鞘了。

这次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倒霉。

当老朱拍板同意将锦衣卫扩编成两个卫的时候,事情就已经成了定局。

太上皇开口,这还反对什么。

怕不是嫌自己命长是吧。

不过陈景恪也知道,不能真的把文官集团推到对立面,否则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党争,永无宁日。

打了对方一帮子,就得给一颗红枣,于是他就提出了今日的第三个议题。

“……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先辈为我们留下的知识浩如烟海。”

“只是承载这些知识的书籍,或是散佚,或是毁于战火……”

“能保存到现在的百不足一,此乃我华夏最大的遗憾。”

“今日我大明承天命而坐天下,自当……”

他先是说了一大番的开场白,歌颂赞扬了先贤的伟大,惋惜了书籍的损失,无数知识失传。

然后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建议,朝廷组织大儒,收集天下典籍加以汇编……”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此书若成,可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好。”一道叫好声响起。

众人望去,竟然是朱元璋。

只见他高兴的道:“景恪真是深知咱的心思啊,人家都说大明只有武功缺少文治。”

“咱早就想编写一部这样的文献,堵住那些人的嘴。”

“只是编写此书耗费甚大,而大明当务之急是变革不宜分心,所以咱就没有去做。”

“今日倒是被你小子给抢了先。”

朱标也笑着说道:“太上皇是战火里走过来的,亲眼目睹了无数典籍毁于战火,曾数次与我说起此事。”

“说将来大明国泰民安之后,一定要编写一部文献,将天下典籍汇总……”

瞅瞅,要不还是朱标会说话。

将事情的性质,从为自己争口气,上升到了为往圣继绝学层面。

其他人自然知道这时候该说什么,纷纷吹捧陛下圣明什么什么的。

其中吹捧最热切的,是三名儒家出身的学士。

编书的主力自然是他们这些文人,这是妥妥的功绩和声望。

随着变革的进行,理学的地位被客观现实倒逼的必须做出改变。

最让他们难安的还是方(唯物)学的出现,直接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按照常理来说,这个速度不应该如此快。

在这个年代学问传播速度很慢,方学想打开局面,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时间传道。

这也意味着,不论方学多么优秀,想动摇理学的地位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行。

然而大明周报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它的销售渠道遍布全国每一个县,也就意味着可以在短期内,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全国百姓。

每一期周报上,都会刊登几篇方学的文章。

全国的读书人都知道,大明出现了一种新学说,名为唯物学。

理学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试图强迫翰林院,不要刊登方学文章。

解缙可不惯着他们,当场拿出了朱标的亲笔题词:

忠君爱国、廉洁奉公、守法为民、公正真实。

十六字真言一出,这群大儒立马不吱声了。

没办法,他们只能写文章对方学进行全方位批判。

然而不论是批判也好,唾骂也罢,抵制也好,都无法阻挡方学的扩散。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唯物学。

而且,有句话叫理越辨越明,尤其是在朝廷主持公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理学大儒的批判,反而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唯物学。

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唯物学。

当然,那些人选择唯物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朝廷的支持。

朝廷是没有直接亮明态度,可允许方学在周报上刊登,就是最好的表态。

既然朝廷支持,那自然就有人去学,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做官。

虽然现在理学依然强势,可方学也已经站稳脚跟并迅速的发展。

一家独大的局面即将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