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中途入城次数太多,商贾做上一次买卖,最后说不定还会折了本。
至于说像东山城那样的小县城,也只有之前林家的商队会进驻。
反正,东山的城门吏也不敢向林家商队收取城门税,他们想进城自然就进得,而其别人家的商队则没有这份便利。久而久之,东山县城的大宗生意,这才被林家全部垄断到自家手中。
当然,这也只是小地方的豪强才能玩得出的把戏,赵无咎很好奇像敖仓这样的大城“豪强”会是什么样?
“或者说,像这样的的大城里,还会不会有豪强?”
走过城门洞,穿过瓮城,赵无咎不由得回头望了望这算上敌楼之后,足足得有五六丈多高的巍峨城门。
它的两侧皆是外包砖壁的夯土城墙,而这座城门本身却是整体由青砖垒砌而成。敌楼的顶脊铺着一层层的乌瓦,质量比东山城一些富户家里的瓦当都要上乘,而在屋脊两端还坐着嘲风、睚眦之类的龙兽雕像。
扭过头,赵无咎牵着骡子,迎面看见的便是一条四丈宽窄的“骡马道”。这是按大周营造形制的说法,和东山县城有且仅有的“步道”不同,敖仓城的主路都是“骡马道”——道路底下都经过夯土硬化,路面则是用一条条长短不一的青麻石条拼接而成,并用河滩里捡来的鹅卵石补缀了空隙。
“骡马道”上的车马络绎不绝,行人摩肩接踵,一辆辆堆满货物的宽尾厢车在赵无咎眼前摇晃。
那些货物不是湖绸,就是苏绢,甚至还有更加名贵的蜀锦,看来这地方有很多跟着漕船从南面来的客商。
而在主干道路两旁,则开着两排“廊铺”。除却酒肆食摊、引车卖浆之流,更多的还是用于抵押货物以换取资金周转的质库典铺,以及专门寄售物品的寄付铺、解柜坊。
这些店铺旗幌交错,匾牌相邻,店里的雇工学徒全都站在门口,用尽力气使出浑身解数卖力吆喝。
走了半日,肚子也有些饿了,赵无咎干脆就找了一家面铺子。坐下之后唤来过买(店小二),要了两碗羊肉汤饼,外加烙饼两张,咸菜若干。
等到吃食上来,店家还给他端过一个蒜汁罐子,蒜汁用捣碎的蒜末、醋醴、盐粉、葱姜末、茱萸籽加以调和,或许是为了照顾南来的客商,里面还加了一些水芹丁。
“吃面不吃蒜,滋味少一半,这道理看来还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赵无咎乐呵呵地想着,然后又拿出一块昨夜烤的虎肉干,随即便开始大快朵颐起来。这几日赶路吃的都是干粮,吃上口连汤带水的热乎饭菜,也是一桩人生乐事。
用过午饭,赵无咎不欲在敖仓多做驻留,他想要赶紧去河边渡口寻一艘进鲜船,搭乘这种快船直接北上洛京。
进鲜船,指的是一种专门从南面运送鲜货贡品到洛京的漕船,这种船普遍体量都不大,运的货物也都是供给洛京贵人们吃的、南方特产的生鲜水果。
赵无咎之所以知道敖仓有这种船,也是老道士李淳风的指点。老道士告诉他,只要搭上一艘进鲜船,短则两日一夜,长则三日,必定能抵达洛京城。
进鲜船在沿途在其他地方,除非遇到堰隶闸关需要等候水位,其他时候都是不停的。它们只会在敖仓北上时,船老大临时停靠几个时辰,用来检修船只——济水漕运不能有沉船,靠近首善之地的洛水更不能有,因此就是进鲜船也得接受检查。
这时候,船老大要忙于船务,而负责押送货物的纲首则正好整理货物。
那些从南方运过来的、腐烂或者品相已经不好的鲜货会被当场处理掉,只留下最好的鲜货运往洛京。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不大的进鲜船,在敖仓这里才会出现空位。往往只要给船上的纲首和船老大一笔银钱,就能在此地搭乘上进鲜船,更快、更便利地赶到洛京。
进鲜船停靠的泊地很好找,在敖仓济北城以北,寻得一处聚集大量人头的地方便是找对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