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东街一片繁忙景象,城门近处,一排长桌依次排开,分别记录着流民们的基础信息与特长技能,男女各列,秩序井然。当地乡老们自发前来协助,他们在地面细心划分区域,先期招募的流民经过短暂培训,即可胜任各项基础工作。
谢娴从铁匠铺支取500把铁铲,这些工具至关重要,否则地窝堡的建设只能依赖人力挖掘,进度将大大受阻。
新组建的建筑队伍对地窝子的修建充满好奇,他们可是听说,这法子可以在半日便建成一屋,但大多数人是不信的。
地窝子、前世谢娴只在博物馆见过,在兵团垦荒时候的老照片上,这是人民的智慧结晶。
黑石山附近的土地还是比较合适的,在当地乡老的带领下,需要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土壤坚实,不易塌陷且远离水源的位置,考虑到采光与通风,地窝子宜朝向东南,出入口设计便于进出,同时设置通风口以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湿气积聚。
通风口可设在顶部或侧壁,且为了加固后期用石块砌垒,以增强稳定性。
铁铲在手,众人便开始了挖掘工作,先向下掘进约三尺,随后堆砌石块增高三尺,形成三面坚实的土墙,四角竖立木梁,再在土墙上架设中梁。
后续的扩建与内壁修缮可逐步进行,谢娴特意请教了几位经验丰富的工匠,采纳了在侧边预留两尺空间以构建壁炉的建议,炉口直通顶部,插入竹筒作为烟囱。
地窝子一半隐于地下,一半立于地面,相较于传统的茅草屋,其工程量大幅降低。
最后一道工序是搭建屋顶,树枝、芦苇与泥土层层叠压,短短两个时辰,一座颇具规模的地窝子便矗立眼前,面积适中,足以容纳四位成人居住。
再装上个门,就是个像样的房子了,除了有些潮气,但点上壁炉散散味,晚上便能住人。
众人目睹这一奇迹般的速度,无不为之惊叹。
泗己大手一挥:“赶紧的领了铲子的,速度动起来,按照规划好的地方挖,莫要乱挖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