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这不是成熟的做法

作为少有会说一点真话的车评人,过去因为在国内合资品牌、新势力都干过,出来干车评人能够给出大量干货而迅速爆火,直播间里的观众狂扣弹幕。

大家都想知道对方所说的终极无解难题到底是什么。

“抱歉,卖个关子,这个现在我还不想说。

之后我第一次觉得Space有可能能成是因为这家公司的法人是由光甲里的甲,也就是林总直接担任,而且企业也是林总直接参与全过程的经营管理。这点可以在林总的抖音里能够看到。

这从商业上其实是很不成熟的行为,这和林总在公开场合里成熟商业精英的形象是不符的。

这样的决策不够精明,它给自己预留的辗转腾挪余地太小了。

真正成熟的决策是,建立子品牌,但是不要自己亲自下场,找职业经理人来负责具体经营。

如果换我来负责这件事,我会和国内一线车企各成立一家公司,像什么吉利、比亚迪、上汽等等,一家投一部分钱,我只做资方,并且会很低调。

我和吉利合资成立的就叫极光,和比亚迪合资成立的就叫迪甲,总之你可以扯我的虎皮,但我在公开场合不会去帮你主动宣传,你也确实是我的子品牌。

然后就养蛊,这些谁能跑出来,谁才是亲儿子,该给的资源该站的台该有的扶持,全部会给,直接出来收割胜利果实。

至于没能卷出来的品牌,那就切割,反正它也不是用光甲为名,没有和我光甲航天深层次绑定。

这才是成熟的商业做法,稳赚不赔的生意。

我最开始以为Space就是这样的路数,就和过去所有所谓大厂合资成立的新能源车企一样。为了规避风险所成立的子品牌。

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之前业内没人讲,但是实际存在的一个东西,那就是股东方越牛逼的新品牌,越不想负责,或者说没人负责。

你看上去股东方很牛逼,这个品牌能从牛逼的股东方吃到红利的概率是很小的。

因此一开始我以为Space也是走的类似路子,光甲航天提供的扶持有限,你得自己证明自己之后,光甲航天和特斯拉才会逐渐加大扶持力度。

就类似之前互联网大厂很流行的所谓内部创业,你跑赢外面的竞争对手,那么董事会就让你单独成立公司,如果不能,那就把外面的公司给收购过来。

和互联网内部创业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比起来,这种孵化子品牌的创业模式,耐心会更多,给的时间会更长,只是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我第一次觉得它能成是什么时候?就是林甲亲自担任法人,亲自下场参与到Space全运营中去,这就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了。

虽说光神才是光甲航天的灵魂,但作为光甲里的甲,林甲从来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大家可能会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觉得林总好像是花瓶,属于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型案例。

然而实际上林总非常有能力,我因为是车评人,认识的新能源车供应商上下游老板也不少,我和他们聊的时候,也会聊到Space,所有这些上下游供应商,没人会小看林甲本人,会小看她本人的能力。

包括我听说过一些坊间传闻,说一直到今天,林总当年给腾讯视频高管留下的心理阴影都还没消去。

林甲的亲自下场,让我觉得至少不是玩票,老板亲力亲为和找职业经理人孵化子品牌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所以我的态度变成了适当看好。

如果Space更名为光甲,那么意味着它避开了所有合资品牌的原罪,加上和小米一样和母公司高度绑定,我对它的看好程度已经来到了八成以上。

华国市场是只养的下几家巨头,所以过去五年我们能够看到所有新能源车企都在卷生卷死,为的就是成为巨头,能够在这场牌桌上笑到最后。

这个生存线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是五十万,年销量五十万的车企才有资格谈活下来。

但大家要知道,这是针对普通品牌,也就是说我要做定价20到30万这个区间的新能源品牌,他们的生存线是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