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李治遗憾但也窃喜地同大臣们各退一步,收回本想要册封武氏幼女为德妃的圣旨,大笔一挥,在重新撰写的圣旨上落下了二品昭仪的封号。

他知道,这与他和媚娘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果。若非媚娘诚心为他们二人祈福,得神明信手相助,恐怕至今他们仍要分隔宫墙内外,无有相伴之期。

毕竟,即便他是皇帝,但后宫诸事却瞒不过出身太原王氏的皇后。一旦他将媚娘接入宫中,以王皇后的脾气绝对能将此事闹得人尽皆知,而前朝以他那位元舅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也绝对不会支持他,而是站在王皇后那边。

如今,他们不记得媚娘是父皇的才人——不,现在该习惯改口叫媚娘为碧君了。“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碧君对自己的一片真心感天动地,他又如何能够辜负他们之间的情意?所以大臣们在劝诫了自己一次、两次后,到底还多少顾及着帝王的颜面,不曾拦着他将碧君以昭仪的身份接入宫中。

可他们不会知道,自己从来都不曾想过让碧君仅仅做一个德妃。

四妃之中,唯有贵妃的封号方才配得上碧君,而未来……

皇宫之中,李治到底是如何想的,此时正在送别女儿的杨老夫人并不得而知。她握着武则天的手,第二次将自己的女儿送上了入宫的马车。

二品昭仪之位无论再如何尊贵,甚至引发了前朝、后宫的一片议论,都不过是皇帝的妾室罢了。所以自然也同当年太宗皇帝要武则天入宫一样,没有人间夫妻该有的三书六礼、三媒六聘。

但她当年拦不住女儿,如今自然也拦不住。只是与那时不同,如今的杨老夫人心中藏着这样大的一个秘密,即便心下难以割舍,却也不再日夜啼哭,而是三言两语打消了自家大女儿隐约察觉的不对之处,对弘农杨氏颇为诡异的态度也平静而妥帖地进行了应对。

当初她空耗了时光,以至于女儿在宫中孤立无援,十二年不得晋升,甚至还要在皇帝死后出家,落发为尼。而今女儿的起步已经比那时好上许多,皇帝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接女儿进宫,而二品昭仪的位置,也足够她去说动弘农杨氏,在女儿身上进行政治投资。如此,她又怎么能让女儿一个人去争宠,去拼搏?

杨老夫人抿紧嘴唇,纵使眼眶微红,但努力挺直的脊背仍显出一种坚韧。

作为隋朝宰相杨达之女,出身前朝宗室,自幼熟读文史典籍,能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直到四十四岁还坚持独身、不曾婚嫁,杨老夫人自然不会是寻常女子。

对于武则天的选择,她并没有指责她与两代皇帝纠缠不清,而是在确认了女儿的决心后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好了自己的心情,坚定地站在了女儿的身后。

而武则天面对这样的母亲,亦不由得生出了复杂感伤的情绪。

在太宗后宫,她只是一个小小的才人,母亲想要入宫探望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事。而弘农杨氏看到自己并不得太宗皇帝宠爱,自然也不会为了这点小事将人情用在她们母女身上。

当初他们希望自己入宫,不过是顺手而为、漫不经心地一点政治投资罢了,又哪里会在自己身上投入心血?毕竟说到底,她都姓武而不姓杨。

武则天可以想象,自己在后宫之中默默无闻的那段时光,寄人篱下的母亲会过得如何艰难。

但是,在经历了这样的十余年后,当母亲听到自己今番这个胆大妄为的计划,她却还是始终没有提及半分自身需要承担的风险,而只是沉默着选择了帮助自己,保守秘密,连姐姐都没有从母亲口中得到半点不该知道的消息。

武则天不是没有考虑过让那位子夫人连同母亲的记忆一起修改,但是亲眼看到母亲的态度后,她最终决定用言语来说服她。

修改的记忆即便再完善,仍有可能被人察觉出异样。但若是母亲咬死她当年确实给父亲生下了四个女儿,谁还能比生身母亲更清楚事实的真相吗?

至于母亲会不会出卖于她……面对突兀出现在家中、本应身处皇家寺庙为先帝出家的女儿,既然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将她藏起来,替她改换身份寻个自由的去处,而不是将她送回冰冷孤寂的感业寺中,那她便可以相信自己最亲的亲人。

“母亲。”武则天站在宫中派来的马车前,反握住了母亲的双手。“我会过得很好的。”

当年她面对母亲的担忧,反问她“见天子焉知非福”。而今,她已不会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她会过得很好的,凭借她自己的筹谋与努力,一定会。

待到那时,她也同样会将荣光和幸福一并带给母亲。